为什么观赏的鲤鱼叫锦鲤?春秋时期关于鲤鱼的故事!

  为什么观赏的鲤鱼叫锦鲤?春秋时期关于鲤鱼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捕鱼技术逐渐发达,水产类生物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特别是鱼类,它们经常活跃于餐桌上。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餐桌上,去看看那些年我们吃过的鱼。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流传比较早的诗歌总集,但是它的另一个身份,大家却不甚了解,这本跨越千年的诗集其实记载的不只是两周时期的诗歌,还有鲂鱼、鲤鱼、蚌、蛤等很多不同的水生动物。

  早在西周时期,鲤鱼就成为了贵族们的必备美食了。《诗经》有云,“饮御诸友,炰鳖脍鲤”,这里说的脍鲤指的是一道现在都非常有名的料理,生鲤鱼片。周宣王时期,击败猃狁人的西周将领尹吉甫就曾经用一道脍鲤宴请各位同袍。自此之后,鲤鱼就成了贵族们首选的宴会以及送礼佳品。甚至在《诗经》中留下了“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美评。

  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记载过有关孔子的故事。相传,孔子的妻子生孩子的那天,鲁昭公曾经给孔子送上了几位鲤鱼,因此孔子的长子就被命名为孔鲤。不过,要送给产妇鱼类,鲤鱼并不一定是上佳,更好一点的要数鲫鱼。

  资料图

  楚国贵族喜食煎鰿,这道菜出现在楚国诗歌之中,意思是煎鲫鱼。当时由于没有冰箱存放鱼这样的肉食,所以楚国人发明了冰鉴,来保证鱼肉的鲜美性。有趣的是,有两个楚国的附属国的名字也比较有趣,一个叫鱿国,另外一个叫鱼国,都曾经附属于庸国。尤其是鱼国,还曾经帮助庸国驱逐楚国,后来庸国被灭,所以和鱿国一起被并入楚国。不知道,楚王听到这两个国君一起来,会不会馋鱿鱼丝。

  有人喜欢吃鱼,那自然有人喜欢买鱼。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集市上都设置了枯鱼之肆,用来买卖鱼类水产。孟子曾经对魏惠王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就是在劝谏惠王,不要过分开发和贩卖鱼类,致使鱼类资源彻底枯竭。

  同样是喜欢吃鱼的人,命运不相同的却有很多。有的人因为喜欢吃鱼而命丧黄泉,比如吴王僚。传说吴国有一个做鱼的名厨,名叫太和公,他曾经将自己的一身厨艺传给了专诸,不过专诸却用这厨艺犯下了刺杀君主的大罪,其最终命运正如《聊斋》中的田七郎一样,成了用命还富人恩情的穷人。

  资料图

  有的人,因为鱼而名留青史。鲁国相国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因此那些喜欢送礼的人,特别喜欢送鱼给他,可是公仪休不但不收,还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一旦我贪占鱼类上瘾,开始以权谋私,必然会被打入大牢,到时候你们肯定再也不会送鱼给我了。”一番话竟然成了反腐的名句。

  由于鱼类美味,背后的寓意又非常深刻,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经常以鱼类或者鱼类的器官命名。比如上文提到的专诸,又被称为鱄设诸,这里的鱄字就是鯖鱼的意思。还有宋共公末期的几位大臣,鱼石、鱼府等也都是以鱼为名。

  除了鱼以外,河蚌和蛤蜊也是当时人们餐桌上的美食。战国时期,苏代就曾经用鹬蚌相争的故事劝谏赵惠文王不要攻打燕国,避免被秦国等其它国家背后偷袭,夺得渔翁之利。而关于蛤蜊的故事也比较多了,蛤蜊美味无比,又被称作西施舌。相传吴国被灭之后,越国王后因为担心勾践宠爱西施,所以把西施沉入江中,她的舌头就变成了蛤蜊。

  资料图

  不过,这种血腥的传说并不能当真。历史上的越国王后是一个非常忠贞的女子。当年,勾践战败之时,曾经要杀死王后再自杀,后来还是文种的劝说,才让勾践夫妇决心来到吴国做俘虏。历经种种屈辱,回到越国之后,王后依旧不改其志,亲自织布,还帮助越王训练西施等美女,是一个被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好王后,由于她没有名字,所以关于吴越争霸的电视剧中,她都被命名为雅鱼,意思是犹如越国水潭里的青鱼,优雅美丽,楚楚动人。

  鱼类虽美味,但是其命运却并不佳,尤其是鲤鱼,一生只能为人观赏食用,不得解脱。现在有一个流行语,叫锦鲤,意思是突破不好的现状的人有朝一日鲤鱼跃龙门,也能有登上高处的一天。然而,鲤鱼变成龙,就再也不是鲤鱼了,即使拥有了财富满身,心境也不会再是以前的心境。纵观动物世界里我们选取的动物故事背后的历史人物,我们要看到的不只是他们在成功或者失败的路上获得经验,还要看到他们得到或失去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故事的真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