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时候一定要等到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才能问斩?
为何古时候一定要等到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才能问斩?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力量,所以刑罚也就要顺应四时,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秋冬行刑”的记载。四季配四政,春为庆,夏为赏,秋为罚,冬为刑,古人认为,春夏两季适合行赏,而秋冬两季则适合行刑,所以就有了“秋后问斩”之说。
西汉大儒董仲舒以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又总结出了“天人感应”之说,他认为: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通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也就是说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行。若违背天意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所以,秋冬行刑也就被载入制令了。
在汉朝时就规定,刑杀不能在立春之后施行,只能在秋冬处置犯人。唐、宋朝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恶逆以上和部曲、奴隶杀主之外,其他都不能在春季行刑。
下面来简单的说下“午时三刻问斩”。
午时三刻之时,是阳气最盛的时候,阳盛自然阴衰。此时太阳在天空中央,是阴影最短的时候,古人有迷信的想法,认为犯人被处置虽是罪有应得,但刑杀总是感觉不舒服,认为犯人死后其魂会骚扰监斩的官员、刽子手等和犯人有关的人。
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古人认为在午时三刻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压制其魂不敢出现。也就是说,以最为旺盛的阳气来冲散刑杀带来的阴气。这也就是午时三刻处置犯人主要的原因。
当然,午时三刻行刑可能还有一个善意的意思。大家都知道,阳气盛就热,而热的时候最容易犯困,这个时候犯人可能就会有些迷糊,如此在行刑的时候,或许会减少一些痛苦,毕竟在清醒的时候,若犯人心里想着等会他的脑袋就要被斩了,那心里该有多怕。
当然,古时候有正午处斩和午时三刻处斩之分,午时三刻是阳气最盛,对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就午时三刻问斩,这时行刑旺盛的阳气可立即冲散阴气,让其连鬼都做不得。而若是正午问斩,相对来说是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