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宋一直想着收复幽云十六州?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宋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幽云十六州也叫燕云十六州,幽州就是北京,燕云的燕也是指北京,所以我们也叫它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的范围包括北京以北,天津海河的西北,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广大地区。燕云十六州是北宋中期才开始叫的,在那之前叫:幽蓟十六州或幽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具体指:一、幽州(今北京市范围。),二、顺州(今北京顺义周围),三、儒州(今北京延庆地区),四、檀州(今北京密云地区),五、蓟州(也就是今天的天津蓟县),六、涿州(今天的河北涿州),七、瀛州(今河北的河间地区),八、莫州(今河北任丘县以北一带),九、新州(今河北涿鹿),十、妫州(今河北怀来),十一、武州(今河北宣化县一带),十二、蔚州(今河北蔚县),十三、州(今山西应县部分地区),十四、寰州(今山西朔州部分地区),十五州非常有名就是朔州(今山西朔州),最后一个州是云州(今山西大同一带),幽云十六州总面积比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加起来还要多。

  我们知道广义的“中国”是指包括中国汉族和其他各民族在内的国家疆域,而狭义的“中国”是指中原地区,不过历朝历代少数民族政权跟汉族政权是共存的,同属于大中国。中国自秦朝以来,几乎历朝历代都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而中原地区的汉族为农耕民族,跟那些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比起来,汉族要羸弱很多,大多数中原政权不愿意主动惹事,只要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足矣。

  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土地广袤,可以成为中原政权抵御少数民族的天然长城,也可以增加中原的战略纵深,成为不错的缓冲区。不但能据险抗敌,一旦"胡人"来犯,还可以为中原军队赢得战争动员时间。

  因此汉族皇帝都把北方地区当作抵御少数民族南近的桥头堡,如果失去这些地方,等于把胸脯露出了让北方游牧民族打,要不了多久就会完蛋。

  假如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的江山就岌岌可危了。

  幽云十六州是在公元938年丢失的,当时的大军阀石敬瑭起兵造反,背叛了后唐,但他又害怕打不过后唐,就像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求援。

  契丹皇帝说,凭什么要我出兵帮你。石敬瑭说,我管你叫爹还不行吗?

  契丹说你小子想的美,动动嘴皮子就让我的军队给你冲锋陷阵,当你爹是傻爹?石敬瑭无奈只好说,我把燕云十六州都给你作为交换怎么样,契丹皇帝这才答应出兵帮助石敬瑭,打退了石敬瑭屁股后的追兵。石敬瑭当了儿皇帝,建立了后晋,可却出卖了燕云十六州,害苦了中原人民。

  契丹人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如虎添翼,把这些地方当成自己南下的桥头堡,让中原地区直接处于契丹的威胁之下。北方长城到了契丹手里后,他们可攻击可守,不仅是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而且辽国对中原发动侵略战争立马就会达到中原腹地,让中原的军队没有反应时间。所以说幽云十六州成了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心头大患,他们处心积虑要收复。不然就寝食难安。

  燕云十六州的土地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之地,本身适合耕种,又有大片土地可以牧马,想要对抗游牧铁骑,中原王朝缺少了战马,如何经受得住对方的冲击?

  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之后,北方游牧民族也就是契丹(那时候已经建立了大辽)的骑兵经常袭扰中原百姓,对北宋的政权也形成了极大危险。这些骑兵来如闪电,去如疾风,抢了就走,打了就跑,把北宋军队打得晕头转向,让边境地区的百姓提心吊胆。

  可是宋朝皇帝自己就是黄袍加身夺权篡位的,害怕自己的将领也如法炮制向自己学习,一登基就剥夺了武将们的兵权,剩下的将军都是酒囊饭袋不能带兵打仗,赵匡胤也知道自己军队的斤两,不敢轻易言战。

  赵匡胤死后,北宋的皇帝是黄鼠狼下小老鼠一窝不如一窝,更打不过契丹,很难抵御契丹的铁骑。

  此后北宋军队曾经几次兴兵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但都因技不如人以惨败告终。

  最有门儿的一次收复大战发生在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十万大军北伐,眼看就要到达幽州,就要大功告成,太宗却突然受伤,宋军军心大乱,一败涂地,功亏一篑。

  总的说来,北宋军队没有驰骋疆场、能征善战的将军,他们的战斗力实在是不敢恭维,能守住江山就不错了,收复有点不大现实。

  因此北宋历经100多年始终没有能够收回幽云十六州,留下无穷祸患,为后来的靖康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业务后来的南宋政权被北方游牧民族灭亡埋下了伏笔。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