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即使诸葛亮不投靠曹操,曹操也撬不走诸葛亮?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四点原因使得诸葛亮不投曹操,曹操也撬不走诸葛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不投靠曹操,曹操也撬不走诸葛亮,原因有四点:
一、政治立场不同:
诸葛亮有很深的汉室正统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这种正统思想在文人中比较普遍。曹操自从许田围猎和衣带诏事件之后,就被定性为汉贼。
汉室虽微,但是仍有很多文人存有匡扶汉室的心思,希望能像光武中兴一样,能够在云台阁留名。
诸葛亮这种有正统思想的人,宁可在家种地,也不会考虑去保曹操。而刘备是献帝亲口承认的皇叔,诸葛亮最终选择刘备符合这种思想。
二、受地域限制
如果有个三国人物出生地域一览表,就会发现不管是谋士还是武将,第一次投靠势力基本都有个就近原则,或者主动投奔,或者是当权者聘请。很少有抛家舍业去投奔其他区域势力的。
当然也有嫌弃当地当权者的,比如益州的刘璋,冀州的韩馥,就遭到当地“有志之士”的嫌弃。但是这些谋士一开始还是在本地任职的,也就是说一开始还是跟着本地主公干的。即使嫌弃当地当权者,多数是选择迎接一个新的主公。
也正是这一特性,远在荆州诸葛亮不会抛家舍业北上去投曹操。当然诸葛亮因为不看好荆州的刘表,认为他难成大业,也没有就近投靠刘表,而是最终选择了新野的刘备。
三、文人相轻
和武将不同,武将可以以武力和统帅能力获得多数人的认可。文人之间是相互排挤的,谁也不服谁,派系之争往往都是文人搞出来的。文人打心里佩服另外一个圈子人的情况非常少见。
以曹操和袁绍谋士集团做个分析:
袁绍地盘大,谋士也来自各处,有在渤海招募的,也有取代冀州韩馥后接收的谋士,这些谋士的意见从来不统一,还互相拆台。比如就是否拥立献帝就有两个意见;是否征讨曹操也是两个意见;大战关键时刻审配告发许攸,造成许攸叛逃泄露军机等等!
曹操的谋士大都是颖川一地的,都是一个朋友圈的,相互间也懂得帮衬,相互扶持。当然这也仅限于颖川派系,其他区域派系的就很难融入核心圈。
比如后加入的贾诩,此人是个老油条看得比较清楚,他平时很少发表意见,明哲保身。徐庶(史实徐庶)在曹操阵营做的官也不大,连诸葛亮都感叹,你那真是人才多吗?真实原因是徐庶挤不进核心圈子!
曹操的谋士圈已经成型或者说是已经非常成熟,曹操自从统一北方之后,几乎就没有再出现过新的核心谋士。
诸葛亮不去找这个别扭是对的!
四、掌握原始股
刘备武将阵容是非常豪华的。关羽、张飞、赵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是万人敌,如果这三个人有跳槽的意图,各势力都是抢着要的(当然跳槽是不可能的),刘备所缺的只是地盘和能出谋划策的谋士。
以诸葛亮的才能只要肯出山,就能拿到首席谋士的位置。虽说刘备地盘少,但刘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在荆州七年,多少也是有些根基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案走,诸葛亮有信心辅佐刘备建立基业。更重要的是刘备很欣赏他先三分天下再求一统的战略方针!一旦按照他的方针取得天下,他就是开国功臣,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让人欣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