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邦能够成为沛县起义军的首领呢?

  沛县起义之时,刘邦的名望并非最为出众,如萧何、曹参等人论职位、名望都要高于刘邦。那为何刘邦能够脱颖而出以成为沛县起义军的首领呢?

  即是说,萧何、曹参等人皆是文吏,比较自重,害怕起义失败,而连累自己的宗族,故推让刘邦为首领。无独有偶,同时期的另一支农民起义--东阳起义,有位东阳少年杀了县令,打算拥立陈婴(汉武帝皇后陈阿娇的曾祖父)为王。陈婴的母亲就劝说陈婴:自我嫁到你们陈家,我就没有听过你们家祖上有过富贵的,而今突然称王,并不是好的吉兆。不如率众投靠有名望的人,起义成功了还可以封侯,起义失败了也容易逃亡。这便是“陈婴不为王”的典故,而后世也多赞许陈婴之母为智者。

  萧何、曹参推让刘邦为首领,在情由上与陈婴不为王是一致的。对于萧何、曹参、陈婴等人与刘邦的不同抉择,历史上某著名文人就此论定刘邦与萧、曹、陈等人的高下,意思是说:唯有刘邦有大我精神、敢于担当,为了天下苍生能不顾惜宗族存亡,是真正的大英雄、真正的王者气度。实际上,该论定却完全站不住脚。刘邦是那种在危难之机能将亲生儿女推下马车而逃命的人,一个连父母妻儿都不爱惜的人又谈何更爱惜天下之人?不能为父母妻儿而牺牲的人,又怎么期望他能为别人的父母妻儿而牺牲?这就好比在地震之时,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爸爸,不顾老婆孩子的安危而独自逃命,却硬说这位爸爸有更为高层次的道德是一个道理。

image.png

  与其说刘邦“大我”,不如说刘邦是极度“自我”。楚汉在荥阳相持时,项羽对天下仍战乱不息而有愧疚感,提出愿与刘邦单挑来定天下,以使天下百姓免于受苦。刘邦却嬉笑道:宁可宁斗智,不能斗力。刘邦的如此应答,表面层次上是刘邦与项羽单挑毫无胜算而言,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以刘邦的品性,只要自己能赢而当上皇帝,根本就不会顾惜天下百姓的伤亡死活。可以说,在沛县起义中,刘邦是最大的机会主义者,只要自己能够快活,当然就会当仁不让。

  那萧何、曹参除了不愿出头,而推让刘邦为首领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从陈婴之母反对陈婴称王的陈述来看,其理由在于陈婴是草根出身(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如果陈婴是六国王族之后,陈婴之母还会如此相劝吗?显然不会。陈婴之母劝陈婴投靠他人的理由,就在于陈婴缺乏家世背景,没有政治号召力、影响力,陈婴领头起义的胜算近乎零,故而不如投靠他人,事成不失富贵。

image.png

  摆在萧何、曹参面前,也是同样的道理。未必就如司马迁之言,而完全是害怕连累自己的宗族。秦法极为严苛,做杨秀清、石达开的政治风险一点也不比做洪秀全的政治风险要低。萧何、曹参都是极为明智之人,当然不会不明白其中道理。实际上,直接摆在萧何、曹参面前的并不是对自己宗族前景的担忧,而是先掂量掂量自己能否胜任沛县起义军首领的位置。

  《水浒传》有一章回目是: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很多人都会觉得林冲很大义,有让贤之德,在火并掉了王伦之后,自己不当梁山泊主,而让晁盖当梁山泊主。实际上,从林冲的真实处境来看,林冲虽在梁山有段时月,并坐了第四把交椅,但其处境与其刚上梁山时并无太大区别。林冲形单影只,毫无党羽,梁山所有的权力都操控在王伦、杜迁、宋万等人的手里。林冲若是与王伦闹僵,其照旧还是会被王伦赶下山。而即便林冲刺杀了王伦,其也走投无路,杜迁、宋万等人也绝不会容下林冲。

  若不是晁盖等人上梁山,林冲虽早有杀王伦之心而绝不敢下手。是晁盖等人给了林冲底气与协助,林冲才能借机杀掉王伦。若不请晁盖等人坐镇梁山,林冲自己的性命都保全不了,自己又如何能做得梁山泊主之位?因此,这梁山泊主也只能由晁盖来做,而并不由林冲推让。

  沛县起义也是一个道理,缘由是沛县县令谋划起义以应诸侯,但害怕众人不跟从,故不敢贸然起事。萧何、曹参就出主意,派人召流亡在外(芒砀山)的刘邦回来,借助刘邦的力量就可以胁迫住不愿意起义的人。虽然刘邦的人众并不多,但充当权衡力量却足足有余。就像林冲火并王伦之时,晁盖的人众虽然不多,却可以制压杜迁、宋万等人。

  沛县虽然已经起义,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像那位沛县县令一样仍会首鼠两端。萧何、曹参虽是干吏,而有一定的名望,但凭借其自身在当时的那点名望也很难压得住场面。最好的选择就是与刘邦势力(芒砀山)相结合,以压制住不愿意起义的人。而无论推举萧何还是曹参为首领,都容易促使沛县起义军的分裂。事实上,在其后的共事中,曹参就与萧何很不和睦。甚至在定天下之后而论功行封,很多功臣对刘邦以萧何功最多而颇有微词。因而,综合各方面利弊得失,推让刘邦为首领都最为合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