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在战国时期的实力怎么样?有何优势

  魏国,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公元前221年,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建立秦朝。此时此刻,在华夏的版图上,六王毕,四海一,嬴政实现了他由一个秦王到秦始皇的华丽转身。

  秦朝的建立,宣告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割据的战乱离合局面彻底结束,我国历史上浩浩荡荡的封建时代从此拉开序幕。

  秦朝国祚短短14年,虽然始皇帝饱受争议,甚至已经被贴上暴君的标签,然而,他的历史功绩还是显而易见的,于当时来看,虽然不合事宜,但罪在当时,功在千秋。

  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秦始皇的赞美之情。

image.png

  但你知道吗,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并不是唯一一个有实力一统华夏的人物,还有这样一位诸侯,他跟秦始皇可以说是平分秋色,旗鼓相当。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比嬴政更有希望统一中国。此人是谁,他最后为何又失败了?

  春秋时,各个国家战乱频仍,他们的终极目标可以概括为“称霸”,因此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许多小国也在战乱中被淘汰出局。到了战国时,这些称霸一时的国家并不再满足霸主地位,他们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一统天下。同样,为了这个目标,许多有实力的国家,接连上演了全武行。

  战国初期,经过变法之后的秦国优势逐渐显露,隐隐出现问鼎中原之势。很多国家在忌惮秦国强大的同时,也在时刻警惕,以防遭遇鲸吞。事实上,一开始的时候,最为强大的国家并不是秦国,而是占据中原的魏国。

  魏国的优势很明显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魏国所处的中原地区物产丰饶,人口密集,例如粮草辎重这一项便可与他国一较长短,所以这块“风水宝地”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其次,当时魏国的冶金水平较之他国来说有很大的优势,冷兵器时代,魏国最先用铁器代替了青铜器,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士兵们的装备也变得丰富起来,如铁剑、铁弓等,作战时都会被将士随身携带。

  第三,魏国推行的变法改革比秦国还要早。魏国采用李俚和西门豹的主张,力排众议实行变法。改革吏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通过变法,不但提高了战斗力,而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都是一家独大。

  在魏国崛起的时候,期间大将白起多次击败秦国,从而使得秦国与魏国之间势不两立。后来,魏武侯接续了魏文侯的做法,乘势开疆扩土,实力一跃而成为七国之首。

  不过,魏国的高光时刻在魏惠王主政之后渐渐变得暗淡无光,所有的美好戛然而止。

  魏惠王魏罃(yīng)于公元前369年登上王位,他是魏国的第3任皇帝。此时,魏国的统兵大将乃是庞涓,军队也拥有最好的配置,别的国家望尘莫及。若是魏惠王听信庞涓的话,先消灭秦国,再消灭其他国家,那么统一大业指日可待。然而魏惠王没有这么做。

  赵魏韩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实力平平,而且三国之间属于唇亡齿寒,基于此,他们抱团取暖。后来由于地域优势,魏国逐渐领先于其他国家。魏惠王登基之后,逐渐改变了他的外交政策。

  赵魏韩三家分晋

image.png

  魏惠王是一个极有野心的人,他并不想做一个平庸的魏王,而是想像父亲和爷爷一样,再度开辟魏国的另一个盛世王朝。就这样,三晋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到最后国家交战,三晋彻底地撕破脸皮。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联盟破裂之后,齐国、楚国、秦国等坐收渔翁之利。

  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即便魏国当时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可是魏惠王在对外征战扩张领土的意图上,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他一会打南边,一会攻北边,这就是典型的盲目扩张。

  全盛时期的魏国,就像一个负重的扁担,两头大,中间窄。如果说哪一头失重的话,那么很难在短时间内采取应急措施,因为战线太长,鞭长莫及。如果说魏国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措施,集中军事力量一直向西,那么秦国被灭不是不可能,真是那样的话,魏国河西六百里土地也不会被秦国掠夺,更没有了秦朝的出现。

  说到这一切,还是因为魏惠王对于人才的忽视,这也许是他夜郎自大,也许是他认识模糊,便不得而知了。那么,曾经的魏国如此强大,人才都到哪里去了呢?

  人才流亡

  魏惠王心胸狭隘,未能留住人才。

  魏惠王在魏国和秦国的边界线修了长城,这无疑是放弃攻打秦国,而且有被迫防守的意味。历经“围魏救赵”,魏国昔日的荣光荡然无存,失去了大片的领土,而且军事力量一蹶不振。

  而原本被三晋欺压的其他国家,如赵国、齐国都开始不断壮大起来,尤其以齐国、秦国的发展尤为迅速。

  在军事策略上一塌糊涂也罢,魏惠王对人才也毫不重视。魏国一开始能力压群雄,靠的就是魏文侯、魏武侯对人才的运用。魏惠王初期,也可谓人才济济,因为彼时的魏国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白起、犀首(公孙衍)、孙膑,张仪、商鞅等等,他们都看到了魏国的鼎盛,都想留在魏国一展抱负。

  只是魏惠王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所有的天才在他这里犹如草芥,根本得不到重用,我们所熟知的商鞅和孙膑就是典型的例子。

  商鞅原本是丞相公孙袏的门下士,公孙袏觉得商鞅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在魏惠王看望他时,希望魏惠王重用商鞅。公孙袏更是在去世前对魏惠王说:“倘若得不到商鞅就将其杀掉,不能便宜了其他诸侯国”。不过,对于丞相的话,魏惠王充耳不闻,甚至认为商鞅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

  后来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商鞅转投秦国,开始了变法。这一改革不但为秦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发展了经济,而且也壮大了军事力量。商鞅变法,最终使得秦国一跃成为诸侯国里最鼎盛的国家。

image.png

  再说孙膑,其兵法谋略仅次于孙武,对于这样一位顶级军事人才,魏惠王听信庞涓谗言,使得孙膑被陷害致残,不得不装疯卖傻逃离魏国。到了齐国之后,他将矛头直指魏国。齐国有了孙膑这样的军事天才,魏国安能不败?

  后来,魏惠王意识到自己的策略有问题,也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虽努力补救,却已无力回天,因为魏国树敌太多,三晋同盟再不能建立。

  回想当年,魏惠王登上皇位时,疆域辽阔、国家强盛、人才济济,而周边的国家唯其马首是瞻。魏惠王原本有大好的未来,却被他的傲慢和目光短浅,将国家的优势毁于一旦,真是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

  也是因为家底殷实,魏国没能亡在魏惠王手里。魏惠王整整“祸害”了魏国长达50年。在他死后,曾经盛极一时的魏国沦为了平庸的诸侯国,没多久,就是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时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