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最知名一首诗,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五百年必有圣人出”。什么是圣人呢?“只要是圣人,必有伟大而坚定的信念,具有超乎寻常的意志力和思想,具有重造社会价值传统、拯救世道人心的崇高理想”。因此出现一种说法,中国近五百年间,出现了两个半圣人,半个是清代的曾国藩,一个是孔子,另一个则是王阳明!

  王阳明最知名一首诗,不惧风险,从容面对荣辱,不愧是千古圣人,影响和鼓励了无数后人。

  大明王朝弘治十二年的会试考试,有两个光耀千秋的人物:一个是唐寅,唐伯虎;一个是王守仁,王阳明。倒霉的是,唐伯虎在这一次会试中,因卷进徐经科考案而被终生禁考,完全彻底断送了仕途之路。在古时候中国,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便是学而优则仕,仅有通过科举考试,才可以达则兼济天下,才可以完成他们的功业理想。因此唐伯虎对自己的遭受格外气愤,从此以后他把自己全部的激情都投入到艺术领域中,为中国艺术史铸就了一个绚丽夺目的天才人物。

  王阳明对科考的态度和唐伯虎不一样。他的父亲王华就曾是弘治朝状元,但这一次会考以前,王阳明已经是两回落榜了。当有些人宽慰他时,他却这样说,他人以落榜为耻,我却以落榜以后心动为耻。他小的时候就曾问老师,天下第一等事是什么?老师说,自然是科举,而他则说,天下第一等事是做圣人。好在经历了两回科考失败后,在公元1499年,王阳明总算高中进士,正式的踏入仕途。

  那时候的明朝,恰好是宦官当道的“八虎之乱”时期,太监刘瑾祸乱朝政,文官集团则奋起反抗。戴铣、薄彦微等上疏劝诫,被刘瑾拘捕坐牢。这个时候的王阳明虽仅仅是个六品的芝麻小官,却也被卷进这一场争斗中。他不畏强权,为被抓的官员抱不平。最后他被廷杖四十后,丢入了锦衣卫的大牢。

  之后刘瑾虚情假意把王阳明放出去,却又派人尾随追杀。在钱塘江边,王阳明临危不乱,他写出两首绝命诗,之后进行了投海自尽的假象,瞒过了锦衣卫杀手。王阳明躲进一艘货船上,随波逐流,从浙江到福建。中途,货船迷航,又遇上了巨大风浪,差点儿颠覆。在那一个狂风怒号的夜里,在那一个浪卷云翻的时候,王阳明经历了生和死的考验。而大灾以后,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作诗明智。

  《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诗的开篇便仪态洒脱,体现了人世间荣辱,淡然处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之后解放了不计其数人的心灵,冲破了几百年来理学家对人性的钳制。但要解放出世人,最先就需要解放出自己。他说道,海上风起云涌、巨浪滔天,但只需心无动于衷,那这一点大风大浪又能算什么呢?人世间的一切千难万险,自己本来就没放在心里;人世间的万物变化,也不过似浮云拂过苍穹,压根就不可能在内心留下来痕迹。这样的心境的超越,是完成了人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他既反映了王阳明刚毅无畏的品质,也反映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恐惧不问,养得此心纯是天理”的观点。拥有这般人生境界。

  在诗歌的三、四句,诗人更进一步表达这个时候的内心感受: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在这个广阔而恬静的大海上,手拿锡杖,身驾长风,在月光下飞越,飞越大海,飞越苍茫,飞越沧桑。“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的惊险航程,诗人却写得像一次极富诗意的旅行,这是因为他内心已有法器,内心已有聪慧。

  之后,王阳明的确寻找到人生的法器,也的确凭此法器飞越了人世间的沧桑,这就是他的“阳明心学”。写完这一首《泛海》后,王阳明毫不犹豫地走上了贬官的龙场之路。在荒蛮的贵州,他终于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确立了阳明心学的基础,造就了中国最后一位圣人。如同王阳明之后所讲的“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心外无物”,人生可得先寻找自己,寻找自己的那颗赤诚之心,寻找那一个越挫越勇的自己,才可以寻找归属于自己的人生的价值。

image.png

  如果你想学习王阳明的智慧,推荐《知行合一》和《传习录》。

  《知行合一》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和其卓越的学习思维。让你拥有超越自己的勇气,在人生不同阶段去品读,都会读出新的感悟。越早读它,对你的思维方法提升越大。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记载了很多故事,从官场故事,或者是民间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

  《传习录》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阅读《知行合一》和《传习录》,不仅能学习到他的智慧方法,而且能够帮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让你的人生充满智慧与豁达。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