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行为,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玄策是唐朝时期外交家,曾三次出使印度,也曾凭借一人之力借兵吐蕃,击败中天竺,但这样的傲人成就并未给他带来辉煌的荣誉。史书中称其为唐朝初年最牛的外交家,但在后世史学家看来,他却是不被唐太宗重用的可怜人。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

  他就是曾经一人灭掉一国的王玄策,不少人因为他的传奇故事,便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但实际上,王玄策在唐朝初期,身披文官衣裳,出使印度也只是为了完成外交任务,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一位外交家。

  根据《唐史》记载,王玄策早年间担任过融州的黄水县令。王玄策第一次到达天竺是在公元643年,当时王玄策被奉命为随军人员,负责护送来唐的天竺外交使臣回国。由于这次护送任务表现出色,天竺国王便准备了众多金银珠宝,想要献给大唐表达诚意。

  而这押送贡品回唐的任务,自然也就交付在了王玄策的身上。一改原来的护卫之职,王玄策担任正使。但可惜,在护送国贡物品的途中,天竺外交代表尸罗逸多因病去世,这件事情对天竺的外交团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image.png

  迫于权力地位的诱惑,天竺外交使团出现了内讧。其中有一位大臣,叫做那伏帝·阿罗那顺,他想要将其取而代之。于是天竺外交团分成了两派,为了权利的维护和抢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正处于尴尬境地的王玄策,自然也难逃战火的洗礼。无奈之下,王玄策带着本有的三十位大唐使者与敌交锋。但无奈势力过于微薄,王玄策被捕。不过,好在大唐使者们极力拥护王玄策,为其杀开了一条逃命之路。

  王玄策一路向北,来到吐蕃。当时王玄策需要注意两个事情:

  第一:作为使臣,王玄策未能够完成天竺向唐朝献贡的护送任务,自己即便回国也有可能会受到惩罚。

  第二,护送途中天竺外交团队发生内乱,若不妥善处理,很容易影响天竺与唐之间的外交关系。

  该如何处理好这两个矛盾点?王玄策陷入了沉思。

  考虑再三,王玄策决议以吐蕃为核心点招兵买马,他要筹备一支可以镇压阿罗那顺谋权篡位的队伍。通过发文征兵、外交手段借兵等方式,王玄策陆续在吐蕃,筹集到兵马1300人。但有了军团的王玄策,并没有急于杀到天竺。而是决定第一步起兵征战泥婆罗,也就是如今尼泊尔地区。在这里,他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当地建立了很高的威信。

  于是,他又以尼泊尔为核心点,再次扩充自己的军团势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玄策在此筹兵七千,然后将众多士兵分布训练。陆续培养了作战能力极高的骑兵队伍,又布下军阵,拔高了军团的射击能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王玄策决定是时候率兵进攻天竺了,他首先在罗城等地一马当先,作战三天之后斩首敌军3000余人。远在天竺首都的阿罗那顺眼看大事不妙,想要逃离天竺。但在仓促逃跑的途中,阿罗那顺被王玄策率兵拦截。起兵造反的阿罗那顺被王玄策等人生擒活捉,此次战役让阿罗那顺损失兵力超过一万,除此之外,王玄策的军队活捉天竺俘虏数以千计。

image.png

  取得阿罗那顺之战的胜利后,王玄策并没有停下进攻的脚步,而是一路率师继续北上。他们杀到了乾陀卫江,在此还残余着天竺国王妻子等一众外戚势力。王玄策一鼓作气,乘胜歼敌12,000人,俘获牲口3万头,拿下600座天竺城池。势如破竹的王玄策,在东南亚地区凭借一人击溃印军的传奇故事,而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此后,以天竺为核心点,四周邻国纷纷献上朝贡物品表示臣服。他们不愿王玄策动怒,再将千军铁骑的步伐,踏到他们的家门口。

  贞观二十五年,王玄策率军回唐。路途虽极其遥远,但一路的百姓们高声为王玄策讴歌。浩浩荡荡的队伍,除了强大的兵马团队之外,还有在天竺国内俘获而来的牛马群羊,以及万千金银珠宝。

  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

  但这只标榜着胜利的队伍,回唐之后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反响。唐太宗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也仅仅只是提拔了王玄策为朝散大夫,这一官职在唐朝初年看来并不是很高的荣誉,甚至连中等大臣的级别都不算。

  如此敷衍的态度,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何一人可以灭掉印度的王玄策,在唐太宗眼中,不过尔尔呢?

  想寻求这一问题背后的真相,后人可以从三个角度尝试找到其中答案。

  首先且看政治方面,唐朝初年间,国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高速发展,促使其综合国力已经位于世界帝国的强度。

  在这样高的基础上,唐朝君主自然会认为本国为天朝上国,无形中会有一种极其尊贵的自信感。这是综合国力强盛。所以在政治方面,唐玄宗难免会觉得像天竺这样的国家,等级不算太高。唐朝能够出一个王玄策,他能一人灭掉天竺,那就证明唐朝是一个类似于培养人才的机构,像王玄策这样的人,能出一个就能出一百个。

  他能够灭掉天竺,并不是因为王玄策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唐朝本身的政治能力极其雄厚,能够培养出像王玄策这样优秀的人来。所以,唐玄宗从多角度出发,自然会觉得给王玄策一个朝散大夫的官职,已经足够看得起他了。

  再看经济方面。唐朝时期在制糖技术上仍然有一定缺陷,通过分析各国综合技术能力的情况,得知天竺是一个制糖技术非常高超的国家。唐朝一直想要借天竺制糖技术,促进国内的饮食经济。

image.png

  为了获得天竺国内高超的制糖技术,唐朝首先要和天竺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如果官方在台面上肯定了王玄策一人灭掉天竺的功勋,无疑是在两国之间的外交方面设下障碍,这对于两国之间的经济或者说技术方面的往来,就等于是留下了难题。唐玄宗出于经济和外交方面的考虑,自然不会大肆嘉赏王玄策。

  最后再看文化方面。任何人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果没有得到宣传力度的扶持,那么容易被人们所遗忘。王玄策为人低调,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回唐之后,将所有俘获归来的珠宝一律上交给政府。他在自己功勋这方面,并没有着重强调。

  政府也没有过分帮忙宣传,而在王玄策之前,玄奘就已经去过天竺,他带来了天竺极其绚丽多彩的文化。并且,玄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政府也帮忙进行宣传着。因此,唐朝境内的百姓无疑更加大肆推崇玄奘的功勋高度,在此对比之下,王玄策就显得更加默默无闻。

  既然没有了宣传力度的扶持,百姓们也没有更好的了解到情况。自然导致王玄策得到更多赏赐,或者官位上能有更好的选择,都没有可能了。

  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那么,王玄策在一人灭掉天竺一个国家之后班师回朝,把处理天竺相关事宜的决定权,交给了大唐政府。这一个举措,到底对于唐朝的历史而言,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答案绝对是后者。

  首先,王玄策凭借自己一人之力,招兵买马将近一万人。其军事团队训练有素,作战能力突出。能够短时间内攻下天竺一国,逼迫其国王献出地图以表臣服,这一点足以证明唐朝兵马代表王玄策,是一个军事能力非常优秀的杰出人物。但在战后,王玄策的表现并没有突出他的管理能力来。

  打完了仗,他就赶紧班师回朝,并没有派兵把守在天竺等重要地方。也就等同于是将其打了一顿之后又放其回家,这没有任何威慑作用。天竺也仅仅是因为一场战争,而损失了一些人力物力,等待日后休养生息,必将重新恢复势力。从本质上来说,王玄策并没有为唐朝开疆扩土。

image.png

  而唐朝政府在迎回王玄策之后,也没有加强对天竺地方的管理。而是想着如何建立与天竺之间友好的外交关系。这对于大唐的综合国力的发展来看,相当于是和周边的一个小邻居开了一个玩笑,在政治建设方面不足为奇。

  相反,因为印度的政治决策权,依然还在自己手中。所以,等到他们强大起来时,便可以联合周边国家,对大唐造成威慑。其中,曾经帮助国王玄策的吐蕃,在后期的发展中已经慢慢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俨然成了威慑大唐政治的隐患之一,若王玄策在灭掉天竺时,将其国内的决策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玄策若是能够用天竺之力拖住吐蕃的发展,将会给整个大唐的边境安全,设下一张牢牢的安全网。但因为这方面的缺失,也就造成了后面的遗憾。如此看来,王玄策即便凭借一人之力,征兵买马征服了整个天竺。但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输的人并非是天竺,而是当时的大唐。

  结语

  这些遗憾归根结底在于,王玄策一直警惕自己是外交家的身份。所以,他的任何行动哪怕沾染了军事的性质,也依然没有脱掉外交的外衣。一切都是以两国之间能够友好建立外交关系,而努力奋斗。目标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外交任务,如果王玄策能够更改位置,将自己从外交使臣的身份上,定位到军事家的身份上。那么,很有可能对于天竺的地方决策权的把控,会比之前更加强硬一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