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通过“文字狱”打倒嘉庆皇帝,和坤是怎么一步步作死的?
和坤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嘉庆四年,太上皇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权臣和珅下狱抄家,抄出的金银、古玩、珍宝总价值约11亿两白银,相当于清廷15年的财政收入,随后,嘉庆公布和珅二十条大罪,并赐其自尽。
嘉庆皇帝处死和珅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众所周知的经济方面、巩固皇权方面、军事方面等原因之外,还有嘉庆皇帝强烈的报复念头,因为嘉庆继位之后,和珅曾试图通过“文字狱”将嘉庆拉下皇帝的宝座。
和珅是乾隆皇帝最信任和宠爱的臣子,在乾隆朝呼风唤雨多年,尽管罪行累累,但无人能将其扳倒。
乾隆退位为太上皇之后,依然牢牢的将权力掌握在手中,嘉庆皇帝只是一个傀儡。
机警的和珅知道乾隆皇帝这棵大树年事已高,总有倒下的一天,也曾试图巴结新皇帝嘉庆。
比如,和珅知道乾隆将皇子嘉庆(即皇子颙琰,为方面叙述,本文把颙琰一律称为嘉庆),定为皇位接班人之后,拿了一个如意送给嘉庆,暗示他会成为太子,企图通过此举来讨好他,但嘉庆并不领情,这件事后来也成为嘉庆给和珅定的20条大罪之首。
和珅见讨好嘉庆不成,就决定先下手为强,对付嘉庆皇帝。
首先是孤立嘉庆皇帝,和珅借太上皇乾隆之首将嘉庆的心腹全部铲除,换成自己的党羽,比如嘉庆的唯一在世的老师朱珪就被外派为两广总督,远离京城。
其次是监视嘉庆皇帝,和珅将自己少年时读书的老师吴省兰提拔为侍读,以帮助嘉庆处理公文之名行监视之实,没有实权的嘉庆皇帝敢怒而不敢言。
和珅这些举动,已经足以激怒嘉庆皇帝,但和珅接下来做的一件事,可比这些要严重多了,他要把嘉庆皇帝拉下宝座!
和珅知道嘉庆皇帝怨恨自己,两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如果不把嘉庆搞下去,将来一旦乾隆去世,嘉庆大权在握,自己就会成为他案板上的肉,任由他炮制。
所以,和珅一直在寻找时机给嘉庆致命的一击。
机会很快就来了。
嘉庆的老师、两广总督朱珪,知道嘉庆皇帝在北京被和珅孤立,处境艰难,想回北京支持他。
但在和珅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朱珪想要调回北京任职难于上青天。
朱珪非常聪明,想到了一个妙计:
他把乾隆皇帝写的4万多首诗辑录成册,详细地注释褒扬,然后献给乾隆。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收到这份大礼,龙颜大悦,笑得嘴都合不上了,立即把朱珪补为大学士,调回北京,随侍左右。
嘉庆皇帝听到老师回京的消息后,大喜过望,当下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和自己不再孤单的内心感受。
这首诗被吴省兰看到后,偷偷拿去交给和珅。
和珅看到这首诗,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老天赐予的良机,当下拿着诗去向乾隆打小报告,称:“嗣皇帝欲示恩于师傅。”
乾隆闻言认为嘉庆和朱珪勾结,背后说不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传唤军机大臣董诰觐见,问道:“嗣皇帝这样做,依照大清律例该怎么办?”
董诰与嘉庆皇帝关系不错,赶紧跪下说道:“圣主无过言。”
乾隆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没有追究嘉庆和朱珪。
和珅见诡计没有奏效,又趁机怂恿乾隆,不让朱珪回北京,于是,朱珪被降为安徽巡抚,此后,朱珪一直外任职,知道乾隆去世后,才被嘉庆调回北京,参与处理和珅一案。
从诗文中找茬来打击对手,是典型的“文字狱”做法,而和珅正是此中高手,曾和刘墉等人一起炮制过清朝四大“文字狱”案件之一的“一柱楼诗案”。
嘉庆皇帝知道和珅通过“文字狱”来对付自己后,明白和珅这是处心积虑要置自己于死地,不会再像之前的监视和孤立那么小打小闹了。
从这一刻起,嘉庆皇帝就下定与和珅不共戴天的决心,后来,乾隆去世,仅仅15天之后,嘉庆即被赐死和珅,终于为自己出了一口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