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亡国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其实输在了改革上
公元25年,更始帝刘玄被赤眉军杀掉,之后光武帝刘秀登基,不过距离其统一还需要十二年的时间,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此时的一位少年,年仅二十三岁的班彪,因战乱而不得已流亡西北,在流亡途中,感念自己坎坷的仕途与山河破碎的国家,满腔悲愤地写下了名动一时《北征赋》。这位青年在文章当中反思了王莽新朝灭亡的原因,同时表达了对于文景盛世时期的无限追忆。
历史上对于王莽亡国的原因,总结颇多,这其中王莽犯的几个错误是史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诸如不切实际的改革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抑或是在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挤压了民众的生存空间,诸如此类都是从内部去分析王莽失败的原因。
而在《北征赋》中,班彪却有一个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王莽亡国的原因不在内而在外,是一味的穷兵黩武,才使得自己的国家在财力枯竭当中走向了灭亡。
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乎筑怨。舍高亥之切忧兮,事蛮狄之辽患。不耀德以绥远,顾厚固而缮藩。首身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諐。何夫子之妄说兮,孰云地脉而生残。
根据班固《汉书》记载,王莽新朝刚刚建立,便发生了匈奴入侵中原,杀人放火,掠夺了无数的财富,面对此种情况:
议满三十万众,贲三百日粮,同时十道并出,穷追匈奴,内之于丁令。
王莽因为匈奴的入侵而选择了与之决战,最后的结果史书记载:天下骚动。
尽管王莽取得了战争的初步胜利,在之后与匈奴的交往当中,也采取了一定的安抚政策,但是这一穷兵黩武的行为也的确耗尽了新朝国力的同时,也并没有彻底的解决问题。
由此来看,王莽的灭亡源于其穷兵黩武的论点,看似也有些道理。
新朝灭亡,汉家故人刘秀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重建了汉家王朝,史称东汉或者后汉。而班彪,在流亡了一段时间之后,被他的长官推荐给了刘秀,受到刘秀的赏识,班彪因此做了司徒掾,这个官职类似于司徒的秘书长。
而东汉的司徒,掌管着全国的赋税,俸禄,军需财政,以此来看,班彪的这个官,尽管品阶不高,但还是相当关键。更重要的是,没有比他更了解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人了。
尽管刘秀统一了全国,但是东汉王朝刚刚建立,就面对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此时的北方游牧民族,有昔日的霸主匈奴,同时还增加了乌桓、羌、鲜卑等一些新鲜血液。
由于王莽时期的政策,使得此时的北方更显荒凉,“数年之间,北方虚空,野有暴骨。”王莽新朝与匈奴之间的降到了冰点,这也成为了刘秀的烫手山芋。其实在刚刚开始之时,刘秀是有想法动用武力彻底消灭匈奴的,但是经过了几次短暂的军事接触,刘秀便打消了这样的想法。
匈奴军队的战斗力,确实强。
就在刘秀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显得一筹莫展之时,班彪给刘秀上了一道奏疏,这让刘秀逐渐地舒展了容颜。
这道奏疏便是著名的《复护羌校尉疏》,内容很短,最重要的也就是一句话:
旧制,益州部置蛮夷骑都尉,幽州部置领乌桓校尉,凉州部置护羌校尉,皆持节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又数遗使译通动静,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备。今宜复如旧,以明威防。
刘秀看后,欣然同意,恢复了西汉时期的护羌校尉。同时,还对于羌、氐等民族大量的赏赐,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而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匈奴。
有关于匈奴,东汉时期尽管在走下坡路,但是他对于汉王朝还是非常的不友好。匈奴往往对于汉朝的馈赠,和亲往往欣然接受,但在接受的同时却不遵守约定,还是时不时的就要南下牧马,烧杀抢掠一番,如此贪心之举,汉廷必然要想一些别的对策。
不过,尽管匈奴对于汉廷的态度不尽友善,但是他对于周边民族还是挺友好的,在南下牧马之时,往往会带上其他部落,“光武初,匈奴强盛,率鲜卑、乌桓寇抄北边,杀略吏人,无有宁岁。”
为什么匈奴犯边,还要带着其他的部落,在这一点上,后汉书也给出了答案,原因是他自身内部,也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想必单独去冒犯强汉,自己也心虚。“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
看来,匈奴也只是外强中干,由于游牧民族生产的不稳定性,面对着来势汹汹的旱灾与蝗灾,匈奴人也只会想到用转移矛盾,烧杀抢掠的方法来弥合自己的伤口。
就是如此,还要招摇过市,带着自己结盟的小弟,一并抢掠。
由此来看,班彪所提出的以恢复护羌校尉为核心的反制办法,也的确是卓有成效。公元46年,匈奴内部因为长期的自然灾害而发生了叛乱,“乌桓乘弱击破之,匈奴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对乌桓的安抚政策成功的瓦解了匈奴内部,使其分裂为了南匈奴与北匈奴。
而此时的鲜卑,也逐渐和匈奴渐行渐远,反而是接受了光武帝的册封,成为了帝国内部的“雇佣军”,册封鲜卑首领为“大都护”,并鼓励边塞的汉人与鲜卑人往来交往。
如此对比,所谓的“匈奴强盛”也就是外强中干了。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无法知道鲜卑、乌桓和匈奴达成了怎样的秘密协议,但是《后汉书》里却清清楚楚的记下了:“帝乃以币帛赂乌桓”“使招呼鲜卑,示以财利。”
光武帝的政策,不但使东汉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匈奴的袭击,同时还促进了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往与融合,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实际上,这也是光武帝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王朝刚刚建立,最迫切的便是与民休息,国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解决北方边境上的匈奴问题,只好选择瓦解匈奴人的朋友,用游牧民族去对抗游牧民族,这样的方式无疑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这便是班彪的高明之处,在他写远征赋得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样的对策,“不劳师而币加”看似是强调文景时期,皇帝政策得高明,其实也是对当时中国北方边境的思考。
只不过,班彪和光武帝把问题变通了一下,把给匈奴的钱给了匈奴的朋友,这样尽管显得更功利了些,但是效果却更好于从前。
东汉王朝也就是依靠着这样的政策,蛰伏了几十年,休养生息,当国力再次强盛之时,便一举消灭了北匈奴。班彪的儿子班超,也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