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被骂后,魏国为什么回立马撤军?

  为何诸葛亮骂王朗后,吓得魏国立即撤军?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根据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进行撰写的小说,虽然其仅仅是一本小说,但是其影响力比三国正史还要大,而其中的那些经典情节,依然让人津津乐道,比如曹操杀华佗,赤壁之战,赵云七进七出救刘阿斗等等。而老版电视剧已经更是在度过了23年的时间后,还是让人觉得经典,值得回味。

image.png

  其中最经典的片段,大概就得属诸葛孔明骂死司徒王朗这一情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能力是被作者有意夸大的,后来有人称诸葛亮的智慧近妖,笔者认为这个用来描写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比较贴切的,在演义中的火烧赤壁情节,诸葛亮通过借东风,将自己的逆天本领展露出了一部分。

  不过真正让诸葛亮的妖孽角色填补完整的,就得属骂死王朗这一部分,毕竟即便是在火烧赤壁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算起来都是给东吴的进攻做了辅助,可是能够把一个活人活生生用只言片语给骂死的,并且仅靠一己之力,这实在是让人惊讶,并且此幕成为永恒经典。

  但是在诸葛亮骂死王朗之后,除了给两军将士带来的震撼之后,魏军大都督曹真立即放弃了早已准备好与蜀汉军队的决战,立刻撤退。但是王朗只是一介文官而已,即使他被诸葛亮骂死了,也不应该波及到魏军全军的军心才对,毕竟魏军的将领一个都还没出阵,这又是为什么呢?

image.png

  其实,这得和王朗的官职说起,王朗在和诸葛亮对阵的时候,虽然其官职听起来像是一个普通文官一样,但实际上他的官职是非常吓人的,在商朝时期,三公就有了其雏形,不过当时只是将一些王侯进行分封而已,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分工,例如姬昌就被封为了三公,实际只是一个官名而已。

  到了秦和西汉时期,三公变成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官职,分管朝廷的大小事务,不过到了东汉初年,三公又变成了太尉、司徒、司空,名字虽然有所变化,但是指责依然差不多。东汉末年,曹操在将自己的势力逐步扩大之后,还做了朝廷的司空,也就是分管水土一职。

image.png

  不过我们耳熟能详的,不是曹司空,是曹丞相,这个称呼的变化,也和曹操有关,曹操后来将三公撤了,改成了御史大夫和丞相,所以曹丞相的名号就此打响。而在三国鼎立之后,三公又恢复成司空,司徒和太尉。这个官职,是实打实的正一品,当时王朗在军中,在军事上是以曹真为首,但是军用物资的开支,是王朗做主,若是此时开战,加之诸葛亮的计谋举世无双,魏军可能迎来惨败。

  而王朗一死,在军中的影响更是不亚于连续几位大将被敌人斩于马下,对士气的伤害太大,即使魏军拥有粮草人员上面的优势,在决战关头,只能赶紧撤离。而王朗被孔明骂死,在正史中,也让他出了名,用王朗的话说,那就是不失为一桩美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