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被认为是建安七子之首,到底是什么原因?
王粲:建安七子之首肯定是我。
动荡的年代恰恰是文学盛产的时代,其中最能代表汉建安时期文学的就是"三曹"和"建安七子"了,他们均已诗文显赫一时,他们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所创造了建安风骨,对后来很多文人的创作风格都有很深的影响。"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
"建安七子"之称来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陈琳,王粲仲宣,徐干伟长,阮瑀元瑜,应玚德琏,刘桢公干。”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七子之中,为什么王粲会被认为是建安七子之首呢?
很明显,从文学成就上看,孔融和王粲相对于其他五人则更胜一筹,而王粲的政治成就和文学成就都是最高的。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是这样记述的,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优秀的文人总是从小一直被夸赞到大,当其他小伙伴还在咿咿呀呀背诵诗书的时候,王粲就已经受到当时的左中郎将蔡邕的赏识了。
这个时候,就要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在小时候被称为"异童"的孔融为什么没能超过王粲。
孔融的《六言诗》可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完整的六言体作品。孔融,字文举。其实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孔融是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的,因为这七个人当中,孔融的年龄最大,而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所以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实际上只有其余六人参加。
建安十三年,正是王粲文学创作转型的时间。在这一年之前,王粲经历了汉末战乱,流寓荆州。他的忧患意识很强烈,担心国家,忧虑百姓,自然而然要担忧自己的处境。建安十三年这年,孔融恃才傲物,曹操一个不高兴,孔融就成为了历史人物。
再看看人家王粲,建安十三年以后,开始追求功名。这个时候王粲是在北方中原地区的,因为曹操的治理有方,政局渐渐安定,民众生产生活也恢复了正常。忧患意识减少了,哪还能再写出"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样的诗句呢?
《文心雕龙·才略》中对王粲的评价是这样的"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诗品》评王粲,"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人无完人,再优秀的文人也总有其不擅长的部分,"质羸"就是曹丕在《与吴质书》中所说的,"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起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