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司马光本志同道合,为什么会因为变法而针锋相对?
说到司马光与王安石,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提到司马光与王安石,我们都会想到两人由志同道合的好友变成了政治对手,在后期,因为王安石变法一事二人在朝堂上针锋相对,司马光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以致最后朝堂之上只能容下一人,那司马光为什么如此反感王安石的变法呢,王安石的变法所带来的真的全都是好处吗?
二人初识志同道合,因变法针锋相对
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差不多都是21岁左右中举,入朝为官,年轻时的二人怀有相同的政治抱负,以及救国强国的梦想,很快二人相识后,因志趣相投变得关系密切,经常一起谈天论地,交流思想。
据《宋史》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
宋神宗继位后,尤为欣赏王安石的变法,准备大刀阔斧的进行全国的改革,以此来救治水深火热的北宋朝廷,王安石也相继提出了多种改革变法的措施,随着变法的逐渐实行,这时候作为好友的司马光非但没有支持,反而坚决反对,那二人本意都为强国,王安石的变法到底有什么不好,司马光要坚决的反对呢?
本意利民,管理不当,终成剥民
我们就看一下变法中争议最大“青苗法”,从王安石变法的主张看,本意是政府帮助贫困农户,减少民间高利贷的现象,充实国库,是把全国各地财货流通中的富人环节的利益,收归中央,实行政府专营,夺取富人的即将得到的钱财,将这部分钱财收归朝廷,这样来看这个变法确实是好的,按照王安石想的,最终也能通过这个变法变得国富民强。
但是变法的实行就是另一回事了,需要有人管理监督。这种变法王安石在出任知县之时曾经做过,取到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县与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一个地方能够行得通,但是在全国,王安石是管不过来的,当时的北宋朝廷也没有那么多正直之士可以帮他管理过来,在当时来说是并不适用的。
王安石当时的变法急于求成,原有很大一部分正直的大臣对此反对,没办法,只能大批取用了新人,这批新人大多都是借变法之名中饱私囊,这也是后边变法变质的原因。变法的本意是救助帮助百姓,但是当时的变法并没有给民众带来实惠,缓解当时民间私自存在的高利贷现象,反而使得很多的小民破产流亡。主要原因是,在变法实行的过程中,缺乏重要监督检查保证,地方官员并非个个都是清正廉洁,反而有趁机大肆敛财的现象。
比说在实行“青苗法”的过程当中,朝廷当时规定的利率是20%,有的地方官员擅自提高到了30%,好进行中饱私囊。变法实行后,又遭遇到了大规模自然灾害,官员进行逼债,农民纷纷破产,贫困户申请贷的官钱之后,纷纷因无法偿还从而入狱。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为了确保秋收后能够本息全部收回,大多将目标对象转向了中上之游的农民,贫困户反而无人问津,这时候的中上之家反而深受其害。因用人不淑,经过层层的剥削,贷款利息高达原来规定利息的数倍,比当时私下民间借贷的利息还要高出很多,逼的当时的农民,宁愿向私人借贷,也不愿求助于官府,最终利民之举变成了剥民之举。
据《宋史》记载:“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
变法功过参半,不合时宜
司马光也是意识到了变法的本质,就是换了个方法增加农民的赋税这个本质的原因,从而对王安石进行坚决反对的,在最终的变法结局来看,变法确实有好的方面,它确实增加了北宋朝廷的财政收入,但是它带给北宋朝廷的坏处也不少,下层农民因无法偿还破产者不在少数。
不能说王安石的变法对当时的北宋朝廷带来的影响全部都是坏的,当然也不能说带来的全都是好的。王安石变法的本意是好的,我们只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只能说王安石的变法是不适合当时的北宋朝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