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为什么人们对他的评价还那么高呢?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安石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其实,“三冗”问题是林大钦指出的。话说,在嘉靖十一年二月,林大钦赴京参加会试,被录为第十二名进士,是年三月参加廷试。《廷试策》中直指时弊,指出“昏混衰世之政”可概括为“三冗”,即冗员、冗兵、冗费。也就是:多余的官员,多余的官兵,多余的经费。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宋朝时的王安石变法,但是,却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个变法到底是怎么样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它。
由“三冗危机”引起的财政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怨声不断。1069年,王安石大力兴起变法运动。
他的变法主要分为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关于理财方面的。俗话说得好:“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如果,不加重对老百姓的赋税,而想增加财政收入的话,那么,就必须要从有钱人身上下手。所以,王安石在理财这一方面的改革中,主要是调整阶级关系和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里,王安石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
首先是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官府出面,借一些钱给农民应急,并收取百分之二十的利息,以此,达到让农民免受地主的剥削,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如果,放在现在来看的话,王安石所提出的利率很高,因为,现在我们借钱的利率一般都是千分之多少。
如果,农民觉得政府的利息太高,可以选择不借。但是,一般来说,他们不跟政府借钱的话,就得跟地主或者高利贷借钱周转了,他们的利息收取更高,是本金的百分之两百。所以说,王安石出台了这个措施,把地主和高利贷等人弄得可惨了,他们没办法再盘削人民了。
其次,是募役法,政府向那些应该尽义务服兵役但却不想服役的人,收取一定的免役钱,以此,减轻农民身上的负担,保证农民的农作生产时间。接着是方田均税法,政府按照每户土地的肥沃程度收税,肥沃的土地收多点税,贫瘠的土地则少收一点,官僚和地主都不例外。
最后,是市易法,政府设置一个叫做市易务的部门,专门负责收购市面上商家囤积在货仓里卖不出去的产品,然后,等到市场增加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量了,再转手卖出去。王安石这一做法,不仅大大避免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情况出现,还稳定了物价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第二个部分是军事上的调整。在这个部分中,王安石主要作出了两方面的调整:
第一个方法是保甲法,这个方法就是政府组织农村里的住户,每十家(后来改为了五家)住户为一个保,五个保为一个大保,十个大保为一个都保。如果,住户家里有两个青壮年男人的话,那么,就选出一个人为保丁,并让他们在闲暇的时候练兵。
平日里干农活,到了战争的时候,则收编进军队里,抵御辽军的侵略,以此,减少朝廷军费的开支。这种士兵也叫作民兵,他们是专门负责保卫自己家乡的。有人说,中国人对于家国概念不大,乡土情结深重,所以,最适合训练这样的军队了。
第二个方法则是将兵法,朝廷把禁军的驻扎地固定在一个地方,然后,制定出训练的时间和日程,对士兵们进行操练,以此,充实边防力量,防止外敌入侵。
第三个方面则是在教育上的改动,王安石大力改革科举制,废除只需要死记硬背的明经,改为考察明法;整顿太学,把学校变成一个为变法造势,培养人才的地方。
尽管,王安石的变法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貌似带领着人民朝着幸福的庄康大道走去,但是,可惜没过多久以后,他的变法就宣告失败了。他失败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改革没有在先祖们的规矩基础上进行,导致其脱离了理论基础,对百姓产生了危害。
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的变法触及到了地主们的根本利益。所以,在司马光掌握政权以后,王安石的一系列变法措施就被废除了。
在历史上,史学家们对于王安石的变法评价并不高。有的一些的史书,甚至,把王安石当成奸臣来写的。因为,原本宋朝的社会矛盾并没有那么严重和激烈,但经过王安石的一番变法以后,不仅各种矛盾一下就被激化升级了,还使得朝廷上的大臣割裂成了两个党派,纷争不断。
所以,才会有人说:北宋之所以会灭亡,都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搞出来的。
但是,在教科书里,人们却对王安石的评价很高,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都是因为我们误读了列宁的选集。当年,列宁为了向俄国人介绍王安石,说明王安石的身份,就在书中用括号说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最伟大的改革家”,但其实,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们,并没有给过王安石这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