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钱比盛世还要多 为什么突然间就垮台了呢
清朝那么有钱为什么突然就垮台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1909年11月,大清帝国海军大臣载洵一行抵达柏林,受到德国方面高规格的接待,原因也很简单:德国的财神爷来了。早在三个多月前,载洵刚刚就职海军大臣时,就雄心勃勃的提出重振海军计划,准备在未来七年内,添置8艘战列舰、20艘巡洋舰。此后,载洵一行开始了环球采购,在到达柏林前,载洵已经在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兵工厂下了订单。德国人眼见大清真的撒银子了,自然不敢怠慢,高规格的接待外,带载洵逛遍了德国的兵工厂。可惜这位贝勒爷似乎对德国的舞会和妓院更有兴趣,这也成了当时德国报纸的槽点。
虽然载洵有点儿不着调,但大清这土豪可不是装出来的。一年后,即1910年,又一条消息传遍了世界:大清为了新政,决定在北京贡院的旧址上兴建国会大厦,由德国人设计,德国施罗特公司负责施工。虽然设计上参考了德国国会大厦,但体量却是德国国会大厦的两倍,而且电梯、电报、电话、暖气一应俱全,尽显现代化风采,因此造价不菲,全世界也就再次被大清的挥金如土所震撼了(注:1911年武昌起义后,此大厦刚打好地基,被迫停工)。
走出柏林凯宾斯基酒店的载洵
今人看来,清朝在末年居然还是一副土豪的样子,确实出乎意料。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末年的大清王朝应该穷困潦倒才对,毕竟1901年的《辛丑条约》,使清廷背上了连本带息9.7亿两白银的赔款,从1902年开始,各项赔款和外债使清廷每年就需付出4700万两白银。要知道,康熙时的财政收入不过三千万两白银,乾隆作为清朝的巅峰时代,年入也不过是四千多万两而已。况且,早在康熙时,清朝就已定下国策:永不加赋(指田赋),想提高财政收入似乎不太可能。
但现实情况是,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清朝的财政收入持续升高,先是在1899年突破一亿两大关,接着1908年突破二亿两,到了清朝垮台前的1911年,财政收入更是突破了三亿两,已经几乎是康乾盛世的十倍了。那么,问题也就来了,理应破产的大清帝国,咋就变成土豪了呢?而既然这么有钱,清朝又怎么突然垮台了呢?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
在乾隆时代,清朝税源主要有三:田赋,大约每年三千万两;盐税,每年约500万两;关税,每年约500万两。在清朝末年,传统的税种均有大幅增长,虽说永不加赋,但1895年后,迫于《马关条约》赔款的压力,清廷也开始提高田赋,到1911年,田赋收入达到4800多万两。至于盐税,清廷通过盐税抽厘和食盐加价的方式,大幅提升了盐税收入,1911年这项收入竟高达4600多万两。而关税的增加,与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有很大的关系,以前只有广州一口通商,后来,各种不平等条约将越来越多的城市辟为通商口岸,客观上扩大了海外贸易的规模,关税收入自然水涨船高,1911年已经达到了4300多万两。
传统的赋税是一方面,清廷还不断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比如说厘金。那是在1853年,太平军攻入苏南,清朝重要财税之地沦陷,为了敛财,咸丰就下令在各交通要道、各关口设卡,凡是商品路过,均征收1%的厘金。此后,厘金就成为清朝一个重要的税种,而且税率不断提高,曾经高达20%,到1911年,厘金收入也已到达4300多万两。
铁路是清朝末年另一项新兴收入。最早的时候,清廷认为铁路破坏风水,不肯修路。后来甲午战败,清廷才发现,清军虽本土作战,但因为没有铁路,援军、物资依靠马拉车推,贻误了战机,于是,开始修建铁路。很快,大清官员们发现了铁路另一个妙处: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尤其是1906年通车的卢汉铁路,去掉借款利息、成本,每年还净赚三百多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各地火车站所带来的商税收入。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清廷从讨厌铁路,到疯狂修路,铁路已成了清廷眼中的香饽饽。由于早先已经把一些地方路权卖给了民间资本,为了把蛋糕独占,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将民营铁路和路权全部收回,由此引发保路运动,这也成为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所以,清朝财政收入突飞猛进的原因,我们用八个字可以概括:横征暴敛,与民争利。虽然清廷挣了很多银子,却已是民心尽失,江山能长久,那才叫怪事。但清廷不知道这一些,自以为有钱就可以江山永固,1911年10月4日,清廷颁布了国歌《巩金瓯》,其中一句歌词是“帝国苍穹保”,大清自我感觉可谓良好。六天后,武昌起义的枪声成为大清的丧钟。1912年1月初,清廷度支部公布了1911年财政收入:30191万两银子,这是个史无前例的数字,清朝财政收入喜破三亿大关。一个多月后,即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逊位,至此,清朝结束了对中国268年的统治。(文/澹台卓尔,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