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年不上朝,各种机构如何运行?
万历二十年不上朝,各种机构如何运行?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按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说法,官僚就是按照法治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这个组织有森严的等级,下级要服从上级,一切都要按照既有的规章制度来运行,就像我们现代的流水线一样。那么中国的官僚制度如何呢?看上去貌似有很大的随机性,但是依然有国家机器的流水线,有严格的等级,按照规章制度运行的特点。
不过在学术界目前有个共识,那就是中国的官僚制度起步早,而且持续时间最长,也最为发达。中国的官僚特点是为君王服务,管理民众。因此我们看到中国的官僚集团有两面性,一方面面对君主要有奴性,另外一方面面对百姓,要有权威,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我们的官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君王服务的,这与西方有本质的不同,西方君王没有生杀大权,甚至还要被官僚集团所制约,例如被送向断头台的查理一世,以及法国的路易十六等等。而中国的官僚集团不过是君主的统治工具,宋朝以后就失去了独立性,应该是君主官僚。
君主专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据资料显示,夏朝开始就有负责税收、刑法的官员。到了商朝,进一步细化,农业、畜牧业等都有专职官员负责。周朝实行分封制,周王朝为中央政府,相当于华盛顿,而它所分封齐国、鲁国、晋国相当于联邦政府,此时虽然有等级制度,但是周朝并没有对各分封国家的管理权力。周天子虽然位于等级的最高处,但是下面的士卿大夫只为各诸侯服务。
公元771年,西周灭亡,周王室迁都洛阳,历史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周天子的统治力下降,各诸侯国开始互相攻击,在二百多年时间里,一共发生了760多场战争,几乎每年四场战争的节奏进行。常年的战乱,让人们希望有一个强权出现,只有集权才能聚集足够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应对战争,此时我们看到强权君主如:齐桓公、楚庄王、吴王夫等等。
集权最为彻底的是商鞅变法的秦国,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分封制,废除了贵族的税收以及军事权力,把所有权力集中在君王手里,秦孝公也是历史第一个专制君主,废除分封制以后,秦朝采用郡县制,把以前分封大块土地划分为小的郡县,郡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省,归中央统一管理。虽然卿大夫还有土地,但是此时各郡分散的行政力量,已经很难对中央构成威胁。为了管控郡县,委派郡县的官员薪水都是中央发放,这也是中华上千年君主集权的雏形。
对官僚集团的防范
君主专制需要官僚集团的辅助,而同时又要防范官僚集团权力过于强大,直接威胁到君王的地位。举例来说,每个朝代都需要丞相来辅助皇帝办理公务,即使朱元璋在处死胡惟庸后,不允许再设立丞相,实际上内阁大学士还是充当丞相的职责。所以丞相也是群臣的管理者,他只对皇帝负责,对下级官员进行绩效考核。甚至在汉朝,丞相有驳回皇帝指令的权力,甚至直接处罚皇帝身边的人,最经典的就是,汉文帝时期,他的男宠邓通,在文帝的保护下,铸造钱币,广开铜矿,捞到很多好处,甚至富可敌国。丞相申屠嘉非常担忧,狠狠教训了邓通,并威胁他说,如果再不收敛就要杀了他。汉文帝都无可奈何,邓通只能乖乖听话。
这种丞相权力过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比如西汉的王莽,他先后做过大司空和大司马,相当于丞相的职责,他此时却大权独揽,逐渐篡夺王位,导致西汉灭亡。王莽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杨坚却成功了,他也是在北周做到丞相,最后大权独揽,篡夺王位,建立隋朝。
你看有了前车之鉴,后世的皇帝对丞相的防范是非常严重的,最为典型的就是胡惟庸案了,朱元璋在夺天下的时候就疑心很重,而胡惟庸在当丞相期间,拉帮结派,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以谋反的罪名当场处死了他,随后诛杀3万多人,彻底清除了胡惟庸的势力,从那时候开始,便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
看上去废除了丞相,但是如此繁杂的管理事物,皇帝一个人如何管理过来呢?只是换了一种形态出现罢了。比如明代实行内阁制,朱棣登基后,一边要对北方进行军事行动,另一方面还要管理日常事物,他就挑选几名自己信任的高官组成内阁,比如解缙、胡广、杨士奇、杨荣等,以后但凡国家大事都要与内阁大臣商量。
如果是朱棣这种能力强的皇帝还好,能够把控内阁,但是如果遇到像明神宗这种年幼的皇帝,或者明熹宗这种喜欢木匠的皇帝,内阁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丞相。
清朝也学习明朝,取消丞相,康熙建立了南书房,雍正设立了军机处。雍正这种利用军机处着中国临时办公机构,有效解决了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除了乾隆时期的和珅,军机处的张廷玉、恭亲王奕?、左宗棠等都不构成对君王的威胁。
开篇我们讲到,整个官僚集团就是一套流水线,官员是整个流水线的一个环节,即使缺少集权君主的指令,这套系统依然能够正常运行。
最为典型的是《万历十五年》中的万历,在他当政的48年里,其中有二十多年是不理政的。万历也曾经想有一番作为,但是他发现这些官员的虚伪,尤其首府张居正,作为老师的他满口仁义,最后都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因此当这群大臣再以道德束缚他的时候,他从而撂挑子不干了。
故事是这样的,万历他一直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是群臣要求立朱常洛,因为根据无嫡立长这一原则,不能立朱常洵。于是万历采用消极怠工的形式无声对抗,几十年不上朝,不批奏折,甚至不见大臣。但是整个官僚集团运转正常,该收税的收税,该写奏折的写奏折,虽然这奏折可能石沉大海,这个国家机器依然运行着。
国家机器如何运行的?
万历那么多年不上朝,但是国家机器依然运转,这是怎样一种机器呢?
明朝朝廷的组成最核心的当然是中枢机构,也就是内阁或者丞相组成的,他们决定了皇帝的意见以及决策,能够传递皇帝的旨意。按照机构设置的不同,我们通常称他们为六部,它们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吏部主要负责官员的KPI,决定官员的俸禄以及任免升迁等,相当于我们的组织部;户部,掌管财政以及户口信息等,相当于我们的财政以及人社部门,地方税收以及户口信息,在古时候非常重要,能征多少兵,以及能征收多少税收等,都需要户部来凑集;兵部,这个朝廷的命门,每个皇帝都会牢牢把握。
那么这么一个官僚系统,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呢?其实还是主要依靠郡县,也就是古时候最低的行政机构来保证实施,他们一般负责征税,征兵,以及审理案件等。
其实明朝还有个机构,类似于纪检部门,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的东厂、西厂,这里说下为什么要用太监呢?其实皇帝身边信得过,而且能用的人很少,你想想像张居正这样的都会欺骗万历,那其他文武百官哪一个能相信呢?因此太监是朝廷不得已的选择。朱元璋对贪腐非常反感,贪污80贯就处以死刑,因此明朝早期官员都比较清廉,相对于前朝自律更高一些。
人才体系
那么这个官僚机器如何实现选拔人才呢?官员的选举有两种形式:察举征辟制与科举,科举大家很清楚,就是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员。察举征辟制是指考察举荐,有地方举荐有才能的人,征辟就是直通车,皇帝对某个人的才能很欣赏就直接录用。
相比于科举,察举征辟制有很多弊端,在东汉的时候,主要一个考核指标是孝廉,大家要么通过厚葬的形式彰显自己的孝敬,另外一个就是作弊,东汉流行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指的就是那些通过作弊而被选拔上的官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取九品中正制,中正是HR,专业发现人才,然后举荐给朝廷,但是往往这些HR,会选一些士族门阀,这样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如果朝廷长期被这些门阀垄断着官僚阶层,很容易形成与皇权相抗衡的势力,对皇权构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科举有效打破了这种权力的垄断,尤其到了宋朝,考场要封锁,防止认出笔记,还要对试卷进行弥封、誊录、糊名等等。到了明清时期,考场纪律执行得更细致、更彻底,一旦发现营私舞弊的行为,从考生到考官都将受到严厉处罚,甚至丢掉性命。
科举的出现保证了国家的权利不会流向权贵阶层,而健全的官僚体系保证了朝廷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看到,哪怕万历二十年不上朝,朝廷依然运行良好。如果整个朝廷不发生大的变动,这些官僚体系能够自我运行下去,但是面对像辽东战争这种突发情况的时候,这种依靠中央集权下达命令的体系就无法正常运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