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的威力那么厉害 为什么后世没有人使用

  还不知道:推恩令威力的网友们,

  藩王之乱让帝王苦不堪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诸侯都成为中央政府很头疼的问题,一些皇族成员和功臣被赐地封王,在各地有自己的领地,有自己的武装,负责帮皇帝镇守一方、治理一方,但是这也容易出现问题。比如第一代诸侯随皇帝多年,可能比较忠心,但是一代代传下去就不好说了,他们跟皇上没那么深的感情,长期在自己的领地内呼风唤雨就想拥有更大的权力,而自身实力的增长也容易让他们膨胀。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兴兵造反,而这是皇帝最不希望看到的,因为败了就丢了皇位,胜了也是留下一个烂摊子,还得费尽心思弥补战争损失。

  而削藩,就是通过一些手段削弱这些在各地的诸侯,收回他们的权力,或者削弱他们的实力,或者干脆就废掉他们,可是削藩也很有难度,要做得干脆利落,因为有时候强行削藩反而会让一些人抵触,本来人家没想造反,削藩手段一出人家还以为你想弄死人家呢,反正都是死,那就造反了,弄好了还能当皇帝。

  高明的皇帝往往能够和平削藩,诸侯王愿意不愿意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削藩,或者采取一些策略,削弱诸侯,等这些诸侯反应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这样国家就稳定了。

  削藩还得看汉武帝

  汉朝时候的推恩令就算是一种削藩的手段,汉朝那时候内忧外患,国内有很多有实力的诸侯,有的诸侯领地达到数千里,而外面还有匈奴不断袭扰,边境屡闻金鼓之声。作为一个雄才伟略的皇帝,汉武帝肯定要着手解决,推恩令的提议者是大臣主父偃,主要的内容就是诸侯的所有子女都有封地。

  过去诸侯全国上下都一样,嫡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或者财产,而推恩令就是诸侯们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的位置,其他的也能从父亲的封地里分出来一块,新分出来的领地和原来的领地平级,直属于中央。因为如果还属于嫡长子的封地,那这个削藩等于没进行。这样一直分下去,直到没地可分,所有的诸侯国都被越分越小了,有些诸侯的领地只有几十里,比现在一个村还小,如果敢造反在强大的中央军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推恩令相比直接削藩更缓和,削藩政策往往是强制执行,有时候还带点火药味,但是推恩令并没有采取强硬的手段,虽然嫡长子可能会有些不满意,但是其他众多的儿子都会很满意。

  推恩令为什么汉朝后不用了?

  在现在看来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政策了,那么后来的朝代为什么不用了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也流传着很多答案,很多还是颇有根据的。

  首先汉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郡国并行制,也就是说既有郡,又有诸侯封国,当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阵营,封一些人为一方诸侯,为了平衡,也分封了自己的子孙为诸侯,这样就有很多诸侯国。

  后世的很多朝代都是实行的郡县制,没有那么多封国了,很多王爷或者王侯顶多在京城有个王爷府和将军府什么的,并没有像早期的很多诸侯,有自己的领地,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一套行政系统,那就是小国皇帝的待遇。郡县和封国不一样啊,他们的最高长官就是中央派下来的官吏负责管理,并没有那么多权力,指不定哪天干好了就提升了,这块地方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

  所以没那么多诸侯国了,中央政府就不会有那么多顾虑了,就算有少数在一方掌握大权的王存在,也很难对抗中央政府,因为过去诸侯国很多,中央政府能直接调动的力量有限,后来分封制消失了以后,封王的少了,国家能直接调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力量去对抗区区一块封地那太容易了。

  前期很多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都是削藩,但是后来一些朝代的皇帝提到加强中央集权就是调整机构而已,比如把丞相的权力分成好几个机构,丞相不说了算了,皇权就加强了。历史上像朱棣这种能造反成功的人并不占多数,朱棣主要是因为常年在外征战在北方的军队中很有威望,而登基的不是他兄弟,是他的侄子,显得有点太嫩了,跟他斗胜算不大。

  所以后面的朝代没有那么强的来自诸侯的压力了,推恩令这种用于广泛削弱诸侯的方式也就没什么用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