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杨善迎回英宗朱祁镇得到的回报是什么?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他或许会像他精明强干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一样,成为一位有为的守成君主。那么土木堡之变后,杨善迎回英宗朱祁镇得到的回报是什么?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可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使年轻气盛的朱祁镇一战之后沦为囚徒。在“北狩”一年之后,明使杨善在并无景帝朱祁钰接回朱祁镇的旨意的情况下,竟奇迹般地将朱祁镇迎回明朝。

  七年之后,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发动夺门之变,被软禁南宫的朱祁镇重新登上帝位。

图片.png

  从皇帝到囚徒,从囚徒到太上皇,再到皇帝,朱祁镇的身份在数年内几度轮换,起伏不断。

  明宣德十年(1435年),年仅36岁的明宣宗朱瞻基去世,时年9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

  朱祁镇非常宠信太监王振。王振因为有点文化,所以还在宣宗朱瞻基时期,他就在太子朱祁镇身边,侍奉太子读书,因此朱祁镇对王振有着深厚的感情。

  朱祁镇即位之时,由于年纪尚幼,朝

  政实际掌握在他的祖母张太皇太后和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大臣的手中。

  太监王振虽然有着小皇帝的宠信,也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但精明的张太皇太后还是时不时地找王振的茬,借机警告王振,不要干预国事,否则要掉脑袋的。

  但是,在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中的杨荣也先于张太皇太后两年病故;杨士奇则其因子杨稷骄纵不法,被王振抓住了把柄,一蹶不振,在1444年去世;而杨溥此时也是年老体弱,内阁成员马愉、曹鼐等人也是名望不高。因此,杨溥独木难支,对王振的日益嚣张也是无能为力。王振开始对朝政专权用事。

  从朱祁镇的祖父仁宗朱高炽时期起,明朝一改前朝对蒙古以攻为主的策略,改之以与蒙古互市往来。蒙古也常派使团朝贡明朝,以获取赏赐。

  英宗时期,蒙古瓦剌部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手中。

  因为明朝对朝贡的赏赐是按使团的人数确定的,也先因此经常派出庞大的使团,以获取丰厚的赏赐。

  不仅如此,也先还经常谎报使团的人数,骗取明朝的赏赐。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派使团朝贡明朝。使团的人数只有2000人,也先却谎报3000人。

  王振按实有人数对使团进行了赏赐,却被也先认为是明廷刁难其贡使。也先以此为借口,在同年的七月兵分四路攻向明朝。其中一路由也先亲自率领,向大同进军。

  年轻气盛的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决定率军亲征大同,以建立功名。因为当时朝廷的军队大多在外作战,在京兵力不多,考虑到皇帝的安危,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等大臣都极力劝阻朱祁镇亲征。

  可朱祁镇急于建功立业,想效仿曾祖父朱棣亲征漠北,对大臣们的劝谏置若罔闻。

  朱祁镇在安排好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留守监国后,于七月十七日率领20万大军向大同进发。

  明军行至大同后,王振见到了在阳和口之战中战败逃生的太监郭敬。

  郭敬诉说的一切,给想青史留名的王振泼了一盆冷水:

  七月十一日,也先率部攻击猫儿庄,明守军战败,大同参将吴浩战死;

  在接下来的阳和口之战中,明军全军覆没,大同总督军务宋瑛、总兵朱冕战死,左参将石亨败逃,而随军太监郭敬藏在草丛中装死,才捡回一条命,逃到大同,见到了王振。

  郭敬的这次死里逃生,听得王振心惊肉跳,吓得王振赶紧下令明军班师回朝。

图片.png

  王振的家乡是大同府蔚县,王振为了在乡亲们面前显摆,令明军撤退时绕道蔚县。

  但在明军行军五十里后,王振又怕队伍踩坏了蔚县的庄稼,于是又突然决定队伍折回大同,按来时的路线撤退。

  正是王振这出尔反尔的决定,耽误了宝贵的撤退时间,使本可以安全撤退的明军被尾随的也先追击。

  当明军行至土木堡时,又是王振拖延行军,命队伍原地等待辎重军车,营宿土木堡。

  而怀来城距土木堡只有20里,当时兵部尚书邝埜等人一再要求朱祁镇先行入城,以保安全。但王振置之不理。

  八月十四日夜,明军就被尾随而来的也先的队伍包围。

  也先以和谈迷惑明军,在明军放松警惕时,趁机击溃了明军。

  在这场战役中,明军死伤过半,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五十余位朝廷栋梁战死沙场,明廷的损失不可估量。

  造成这一切的祸首王振在乱军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捶烂了脑袋。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

  也先俘虏朱祁镇后,认为朱祁镇是一张很有价值的肉票,挟带着朱祁镇骗点明朝赎金什么的。

  可是在正统十四年九月六日,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即皇帝位,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

  这下也先的这张肉票不好使了,贬值了。

  在北京保卫战之后,败退到关外的也先日子也不好过。

  瓦剌内部开始出现矛盾。可汗脱脱不花和阿剌知院都对掌握实权的太师也先表示不满。

  在也先被明军打败后,他们立即派出使者向明廷示好。这就使也先陷于孤立的境地。

  同时,也先通过与明廷的几番作战,清醒地认识到瓦剌的实力还是无法与明朝抗衡的。

  于是,也先也决定与明朝重修旧好,送回英宗朱祁镇。

  景泰元年五月,瓦剌派使出使明朝,请求议和罢兵,并奉还上皇朱祁镇。但朱祁钰唯恐自己的皇位不保,无意迎回朱祁镇,称这是狡诈的也先的诡计。也先这次送回朱祁镇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后,吏部尚书王直上书朱祁钰称迎回英宗,更能彰显景帝朱祁钰“天眷益隆”。但朱祁钰又借口若派使出使瓦剌,又恐使节被扣,招惹战乱。总之,景帝就是不想迎回英宗。

  同年秋天,也先再次派使请求议和,礼部尚书胡濙再次提出迎回英宗,又遭到景帝拒绝。

  景帝并且生气地质问群臣为何老是提这件事呢!

  直到于谦在保证“天位已定,宁复有它”时,景帝这才放心,派使出使瓦剌。

  景帝派出的使节为礼部侍郎李实,但景帝交给李实的国书却没有迎回英宗的内容。

  英宗朱祁镇在见到李实后表示:只要能回到明朝,做个平头百姓也行!给祖宗守陵也行!

  但朱祁镇这次的回家心愿又一次泡汤。

  此后,也先又遣使臣皮勒马尼哈马赴明请和。

  在朝臣们的压力下,景帝朱祁钰只得找了个官员出使瓦剌。同样,这次交给使者的国书只谈议和,仍然只字未提迎回英宗一事。并且这次景帝做得更出格,连出使的基本经费朝廷都不拨付,完全没有拿这次出使当回事。

  这次出使瓦剌的是都察院右都御史杨善。可是,就是这个杨善,景帝的本意是让他到瓦剌应付地走一趟,他却出人意料地迎回了英宗。

  杨善这个人学历并不高,只是个秀才。不过杨善的情商非常高,很会来事,他在靖难之役时投奔了朱棣,凭着自己的圆滑,慢慢做到了右寺丞。仁宗朱瞻基时期,杨善已官至正四品的鸿胪寺卿。英宗朱祁镇即位后,杨善升任正三品的礼部侍郎。

  从一个小秀才,历经几朝的升迁,到一个正三品的高官,杨善在官场上应该是有几把刷子的。

  在土木堡之变中,六十多岁的杨善也随军出征。五十多位朝廷重臣身死土木堡,可杨善却奇迹般地死里逃生。

  朱祁钰被拥立为景帝后,杨善出任都察院右都御史。

  杨善被任命为出使瓦剌的使节后,由于景帝朱祁钰连必要的经费都没有拨付,杨善只好典卖了家产,向宦官借贷了一些钱财,自掏腰包购置了一些绮绣制品,作为给也先的礼物。

  杨善一行抵达瓦剌后,杨善雄辩的口才,终于使英宗朱祁镇顺利踏上归途。

  当瓦剌人问杨善为何明军在土木堡一败涂地时,杨善机警又不失面地回复道:“那是因为我们主力部队南征了。”接着杨善又吹嘘了一阵明军的火枪和毒弩的威力,说得瓦剌人面面相觑。

  也先问杨善为何国书上没有写明迎回太上皇呢?

  杨善灵机一动说:“这还不是为了成全太师的美名吗?国书上如果写明了,那么您好像是奉命行事才送回太上皇的。”

  杨善的一席话,也先听着怎么这么顺耳呢!

  但瓦剌部的平章昂克又问杨善,来赎人怎么不带钱呢?

  杨善早已准备,乘机又给也先戴高帽,说太师不收钱财,而送回太上皇,不正说明太师仁义不贪财。这样太师必会青史留名。

  也先被杨善吹捧得已找不到北,再说也先这时扣留英宗也没有什么价值。于是,杨善一顿嘴皮子,就把英宗带回了京城。

  哥哥朱祁镇回来了,弟弟朱祁钰可不怎么欢迎。兄弟俩见面后,假惺惺地相拥而泣。随后,朱祁镇就被弟弟朱祁钰软禁在南宫。

  杨善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迎回了英宗,按理说是立了大功。但是朱祁钰可不愿他哥回来啊!但是又不能不给杨善封赏。

  于是,朱祁钰就把杨善小升了一下,由都察院右都御史升为左都御史,搞得杨善心里还老大不高兴。

  景泰三年(1452年),景帝朱祁钰废掉了朱祁镇的儿子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在次年,朱见济就病死了。这时群臣要复立朱见深为太子。

  朱祁钰自然不想再立朱见深,但自己又没有儿子。这样就搞得自己心烦意乱,身体也每况愈下。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大臣石亨、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乘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朱祁镇复位。

  当时,迎接英宗朱祁镇回京的杨善也参与了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成功后,英宗朱祁镇论功行赏,石亨等人都被晋官加爵,杨善也被进位为柱国、兴济伯,执掌左军都督府,兼礼部尚书,并且还被赐予免死券。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善得势后,权势煊赫,他的儿子、侄子、养子等不可一世。

图片.png

  杨善的骄纵也引来了石亨等人的妒忌,石亨经常在英宗面前中伤杨善。后来,英宗也逐渐地冷落了杨善。

  1458年,杨善去世,英宗追赠其为兴济侯,谥“忠敏”。

  杨善为人圆滑,左右逢源,无论三杨当政时期还是在王振专权时期,都很得势。他虽然极富辩才,但为人也很阴险。他在为鸿胪寺序班时,因事获罪,当时庶吉士章朴也获罪入狱。两人在闲谈中,章朴聊及家中藏有方孝孺文集。杨善马上把此事告密,致使章朴被杀,杨善却官复原职。

  而英宗复辟后,于谦、王文被冤杀,杨善在这件事情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杨善从投奔朱棣时开始发迹,历仁宗、宣宗,从三杨至王振,一帆风顺。景帝病重时,杨善又依附石亨、曹吉祥参与夺门之变,成为英宗复辟的功臣。

  总之,杨善此人非常善于审时度势,总会在关键时刻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