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靠刘表前,王粲过着怎样的生活?

  王粲,字仲宣,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曾依附荆州牧刘表,但未收到重用,后归顺曹操,深得曹氏父子的信任。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湖北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仲宣楼,是楚天四大名楼之一,也是襄阳城标志性景观之一。

  仲宣楼是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而得名,故又名王粲楼。

  王粲与应玚同岁,生于公元177年(东汉熹平六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人。

  王粲是官家子弟,世为名门望族。

  其曾祖父王龚最初被举孝廉,任青州刺史,敢于弹劾贪赃的二千石官员,受汉安帝嘉奖,入朝任尚书,历任司隶校尉、汝南太守,在汝南太守任上好才爱士,为政温和,颇受称赞。

  祖父王畅曾先后任齐王刘喜之相、司隶校尉、南阳太守之职,并四次征拜尚书令,均以守正严明著称,“东汉八骏”之一。

  父亲王谦,为汉灵帝时期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王粲自幼得力于家学,而以博学多识著称。

image.png

  曾经有人和王粲一起出行,所经之处有块石碑,问他说,能够背下来么?王粲说,能。说着果然就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

  还有一次他看人家下棋,棋盘不小心被人撞了一下,棋子全乱了,王粲竟然给他们复原了。(局坏,粲为复之)

  大家都不相信王粲复原的棋局,于是再次故意破坏棋路,王粲居然也能够复原。

  《三国志·王粲传》记载,王粲十四岁的时候,他和父亲一起拜访当时的一代大儒蔡邕,听到王粲来访,蔡邕急于起身相迎,鞋子都穿倒了(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当时,在座的各位宾客,见“粲年既幼弱,容状短小”,这家伙,又矮又丑,丑到吓人(一座皆惊)。

  而蔡邕这时,则从容向大家介绍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确实是奇才,让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王粲家的藏书大部分也是蔡邕所送,蔡邕死后将其藏书数车六千余卷赠与王粲。

  后来,王粲家的藏书竟达万卷。

  初平三年开始,先是司徒王允收买董卓的部将吕布杀董卓,然后是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杀了王允,然后李傕和郭汜又开始互相攻杀。

  长安政局一度混乱不堪。

image.png

  公元193年(汉献帝初平四年),王粲被朝廷征召为黄门侍郎。

  在当时的朝廷,黄门侍郎和散骑侍郎是两个最重要的官,在皇帝左右,负责传达诏令。

  在这个交织着权力,欲望,热血和杀戮的世道,读书人是无奈的,原本想来到长安有一番作为的王粲,目睹了连年征战所造成的社会灾难,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情景,写成一首《七哀诗》,诗云: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这是何等的惨状啊,白骨敝野,饥殍遍地;难民成群。竟然还有饥饿的妇人,把最心爱的儿子抛弃在杂草丛中,她还能听见他在草间哭泣,但还是抹着眼泪头也不回。哪怕是最爱儿子的母亲,也要冒着儿子被豺狼虎豹吃掉的风险,赌一赌——也许,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被他人救走养活了呢?

  它当与曹操的《蒿里行》,同为那个时代的最光辉的现实主义作品。

image.png

  王粲拒绝了朝廷的征辟,与族兄王凯等结伴,离开长安往荆州投靠自己的老乡刘表。

  刘表见他状貌不扬,身体孱弱,又不拘小节,所以不太看重他,根本没把他当回事。

  投靠刘表,将是王粲一辈子最错误的决定。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