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皇帝和太子 朱元璋和康熙为什么完全不同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皇帝和太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皇帝的,谁不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是最优秀的,能肩负起帝国的未来,但是,“虎父无犬子”都是我们理想中的皇位传承,历史上二世而亡的王朝不是没有,典型的如秦朝、隋朝都是二世而亡。
明清两朝,对接班人的培养尤其重视,明朝最优秀的皇太子当属懿文太子朱标,朱元璋对他倾力培养,朱标也是非常争气,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储君。而清朝的康熙皇帝,同样着力培养接班人,却两立两废,胤礽成了最不让人省心的皇太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呢?
作为储君,肩负着王朝的未来,皇帝怎么培养是很重要的,朱元璋是底层贫困人民出身,深知民间疾苦,对太子的培养自然是多了些乡土气息。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率军攻打集庆,得到长子出生消息的朱元璋非常高兴,兴奋的在当地一座山上题字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朱标既是长子,也是嫡子,这种双重身份对于古时候帝王家庭来说,几乎是毫无疑问确立了接班人的身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4年)朱标被立为吴王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朱标于同年被立为皇太子。
身为皇太子,大明王朝未来的皇帝,朱元璋对他可谓是寄予厚望,不仅选了宋濂这样的大儒做他的老师,而且甄选了功勋道德老成者作为太子的东宫班底辅导太子,如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历朝历代受到如此重视的皇太子可能也就朱标一人。
关键是朱标还非常争气,是个合格的皇太子,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非常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都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因此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朱标有大哥风范,让弟弟们心悦诚服,这自然也就避免了未来兄弟夺位的可能。朱标监国理政期间,常以“宽通平易之政”与父皇的严猛治国相矛盾,朱元璋虽没有过多苛责,但此后大兴刑狱剪除功勋,有意为太子排除勋旧震主的隐患。
康熙的皇长子胤禔乃是庶出,在“嫡庶有别”的古时候,只有嫡子身份才是最尊贵的。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第一次立储,他与仁孝皇后所生的嫡次子胤礽被立为皇太子。在“九子夺嫡”中,身为皇太子的胤礽,经历了两立两废的尴尬局面,是第一个在皇位之争中出局的皇子。
胤礽两次被废,背后都有其他皇子在搞鬼。可以说,康熙诸子中野心勃勃者大有人在,胤礽素无人望和威信,使得其他诸王形成默契,组成统一阵线,只有全力绊倒太子,大家才有机会公平竞争储君之位,胤礽被逼意图抢班夺权,在当时实属迫不得已。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礽及其他阿哥陪同康熙出巡塞外。大阿哥胤禔向康熙密告,检举了太子很多不良表现,诸如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事情大都查有实据,胤礽利用太子的身份越级行事,令康熙大为盛怒,把太子的行为形容成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返京途中,胤礽试图接近康熙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康熙的疑心病顿起,怀疑胤礽要“弑君”,遂下定决心要废太子。
胤礽不仅被废,还被幽禁起来。但是随之而来的大阿哥与八阿哥争储失败,康熙诸子矛盾激化,为缓和局势,胤礽再一次被立为皇太子。经历了第一次被废的轩然大波,胤礽再一次被立为皇太子后性情突然大变,行为疯癫,康熙一度怀疑他是不是鬼上身了。康熙心痛不已,此后经常召见胤礽以宽其心。但是,胤礽受到第一次被废的打击,对兄弟的无情及父皇的决绝已经大失所望,父子之间的隔阂矛盾依然不能消弭,终于引发了康熙第二次废太子。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朝廷议处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等,包揽湖滩河朔事例额外多索银两一案,牵扯出了皇太子策划逼父皇尽早让位的事情,这是康熙绝对不能容忍的事,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一次康熙是彻底下定决心废黜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康熙告谕诸皇子,宣布废黜皇太子胤礽,教宗人府看管,胤礽成为诸子夺嫡中第一个出局的皇子。
纵观朱元璋和康熙培养接班人,其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朱标是长子嫡子,早早就被立为储君,而且在兄弟中威望很高,朱标太子之位非常稳固,朱元璋虽然与太子在治国理念上冲突很大,但是太子自身的优良品行和道德操守都非常受朱元璋的肯定,父子关系的亲密无间,堪称古时候帝王家的模范。反观康熙,太子胤礽德不配位,诸子夺嫡明争暗斗,康熙在立储大事上犹豫不决,间接放任皇子矛盾激化,不仅使得储位竞争近乎公开化,皇子结党更是威胁到康熙的皇权。胤礽出事,很大因为是其他阿哥给逼的,皇太子两废两立,在清朝仅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