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之战战况怎么样?为什么会失败

  每当一提起哥舒翰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我相信很多的小伙伴都知道安史之乱吧,这场战争在唐朝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其中的额叛军在席卷河北后,在战争之中也是连连惨败
,而且还被阻挡在潼关半年之久,但是到后来,潼关二十万守军却全军覆没,潼关失守,主将哥舒翰被擒获。这也是历史转折点的一个战役,很多的小伙伴都不知道其背后的故事,今天历史就给大家讲解一下~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唐军是在哪里遭遇失败的。唐军和叛军的交战地点是在潼关之外的函谷关一线,距离潼关在一百到二百里之间。函谷关在当时非常著名,它在如今的河南灵宝东北,在战国时由秦国所建。能建关的地方都有地势,函谷关的地势尤其险要,秦军数次凭借函谷关挡住了联军的进攻。在汉初,刘邦也是看中了函谷关的地势,决定定都长安。

image.png

  函谷关在历史上数次变迁,在唐朝它更被用来指代一片地区的名称,重点在"函谷"而不在"关"。潼关与函谷关之间的道路,是一条超过百里的小路,两侧都是大山,被关在谷中,地形也是极其的险要,函谷关也是因而得名。

  到了唐朝,函谷关的地位逐渐被潼关取代,潼关雄踞关中东大门,把守着进入长安的门户。即使到了清初,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据守潼关,抵御西进的多铎率领的清军,多铎在红衣大炮没有运到前,也不敢攻城,如果强攻,肯定会损失惨重。哥舒翰凭借潼关天险抵抗叛军,可以说是事半而功倍。那么这就有一个让人纳闷的地方了,哥舒翰为何要主动放弃自己的防御优势,而进入到叛军防御的优势地区呢?

  通常我们会认为,那是因为李隆基听从杨国忠怂恿,逼迫哥舒翰进军的,"哥舒翰不得已,抚膺恸哭。"哭归哭,皇帝的命令要执行,否则封常清和高仙芝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哥舒翰只能引兵出关。对于唐玄宗来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天宝十五年初,李光弼和郭子仪在常山接连击败史思明,东线的叛军又被张巡阻挡在雍丘无法东进,鲁炅则在南阳切断了安禄山撤回老巢范阳的通道。

1594880906777475.png

  对唐军来说,坚守潼关是确实是最正确的选择,正如哥舒翰所说的,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翰奏曰:"贼既始为凶逆,禄山久习用兵,必不肯无备,是阴计也。且贼兵远来,利在速战。今王师自战其地,利在坚守,不利轻出;若轻出关,是入其算。乞更观事势。"但对唐朝来说,还有个将相不和的问题,也就是杨国忠和哥舒翰的不和。但是两人的不和,已经是中所周知的秘密。

  而且手下劝哥舒翰回兵先诛杀杨国忠,哥舒翰颇为心动但还没有行动。《资治通鉴》种说道:或劝翰曰:"禄山阻兵,以诛杨国忠为名,公若留兵三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国忠,此汉挫七国之计也,公以为何如?"翰心许之,未发。杨国忠得到消息,赶紧配置自己的军队,还派心腹杜乾运带着一万人驻扎在灞上,这些人是做什么的,很显然是监视哥舒翰的。

image.png

  史书曾经记载着有客泄其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及奏曰:"...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人训练于苑中。"诏从之,遂遣剑南军将李福、刘光庭分统焉。又奏召募一万人,屯于灞上,令其腹心杜乾运将之。将相不和是大忌,这个时候事情如何走向,全在于君主。唐玄宗确实是年老了,他已不再那个唐隆政变时意气风发,诛杀后党的李隆基。会倾向于情感判断而不是理智判断,他选择了常年陪在身边,每天都能看见的杨国忠,而不是哥舒翰,最后的结果也是让人惋惜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