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身世显赫有田有地,晚年怎么会受冻挨饿呢?
你们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接下来为什么小编为您讲解!
毫无疑问,晋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在诗歌界的名号,是非常响亮的,尽管在他活着的时候并不被人重视。
曾有诗评家认为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并影响了公认诗词巅峰的唐宋所有一线诗词名家,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人,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王维和孟浩然也可算是其的"关门弟子"),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所以李白、白居易不崇拜他才怪,他们都是好酒之人)。苏东坡甚至把陶渊明放在李白、杜甫之上(就其开创意义来说),辛弃疾也在自己的词中大赞:"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认为陶渊明是千古第一人(据说辛弃疾留下的626首词作中,大约有非常之一与陶渊明有关)。金元之际的大诗评家元好问大赞陶渊明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集》还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
陶渊明的诗,好就好在质朴无华、明白如话,却又意境高远、纯美隽永(一般来说,好诗的三要素就是通俗易懂、意蕴深刻、引起共鸣),如一壶不喝自醉的美酒,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是一卷卷充满禅意的优美山水画,让人在闲适和安静之中如痴似醉。
初识陶渊明,是那篇光荣载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传世名篇《桃花源记》,一个在真实生活中一贫如洗、三餐不既的穷读书人,居然能以如此魔幻而浪漫的笔法为世人描绘了一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的怡然自乐的太平盛世,让人景仰不已。难怪他的诗不忘初心,又尽得童趣,绝对是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的结果。为此伟人也曾充满肯定与欣赏意味地写诗赞美陶渊明说:"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在没有赋税之苦、桃花夹岸的美丽桃花源里愉快地男耕女织,那是何等的惬意,简直就是享受天堂美景,何乐而不为?这世间谁不喜欢乐土般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曾有一个非常显赫的身世,据历史资料显示:"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功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虽然家世不错,出身巨族,但由于父亲早死,家道中落,东晋又是一个交织着光明和黑暗的精彩纷呈的历史时期,人们还没有在重新统一的曙光中欢喜多时,分裂、割据、混战的乱世主题又继续呈现,迄无间断。在一系列的政治并购重组中,在杀戮、风流、奢华、门阀制度森严的历史背景下,孕育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以及令人津津乐道的晋朝名士文化。
所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作为没有多少政治资本又生性冲淡、崇尚自由、喜欢自然的陶渊明,纵然最初想兼济天下,积极用世,却也不能不在残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望而却步,积极隐世,并成为"隐逸诗人之宗",可谓是后人所评的"一分清醒,两分决绝,三分悠闲"。甚至于只做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自动解甲归田,过上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这正如现代潮语所表"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生活模式一样),也成为了李白们效仿的对象。后来农田受灾,自己的"草屋八九间"也在一场大火中化为乌有,过了花甲之年的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黯然离世,著名文人在贫病交加中离世的倒也不少,如唐伯虎,如李渔,不一而足。
至于陶渊明的风流韵事,似乎是一张白纸,是文人中最少这方面的传说的。以他的一文不名又喜好乡村生活,生性又非常恬淡,估计也是一个很纯洁之人,在文人中算是一个例外。当然,能开创一种诗歌流派,当然也是历史风流人物也,堪称古时候另类"燃情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