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宗李漼有什么事迹?为什么他的存在感很低呢?
唐懿宗李漼是唐朝第17任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延纳谠言。洞晓音律,犹如天纵。统治后期,游宴无度、骄奢淫逸、任人不能、奉迎佛骨,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发生动乱,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丧失了“大中之治”的成果。
在唐朝历史上,唐懿宗李漼的存在感很低,以至于很多熟读历史的人也难得想起关于他的事迹。在他在位的14年中,国家虽然小有波澜,个别地区偶有动荡,但都不至于牵动全局,使得本来就没有什么故事的唐懿宗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愈发单薄,只留下几道粗线条任雨打风吹。
唐懿宗是唐宣宗的长子。唐宣宗素有小太宗的美誉,大唐在他手上“夕阳无限好”,无论内政还是外事都有可圈可点的事迹,一度激起了人们对大唐盛世的憧憬。本来这个皇位也不是李漼的,他并不受父皇宠爱,机会最大的是三皇子夔王李滋。只不过因为宦官内部利益分配问题,李漼才从无事王爷一跃成为帝国的主人。
起初,唐懿宗还能积极履行职责,内心还装着政事,通过调整官员的升降逐渐巩固自己的位置,在表面上维持着各方的平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懿宗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隔着无数个白敏中、令狐绹。即便白敏中没有多少执政才能,但是当白敏中受伤之后,懿宗发现身边竟然找不出一个可以替代他的人来。以至于白敏中多次请求退休不准,直到受伤后才获得批准。
令狐绹本就是庸碌之辈,加上子孙贪腐,舆论一直不好,为树立形象而被清出中枢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据说,在懿宗即位的问题上,身为宰相一员的令狐绹没有及时表明态度,在是否拥戴上投了弃权票,导致新皇帝对他印象不佳,因此他成为第一个被罢免的先朝重臣。而另一个宰相夏侯孜则因为说了一句“但是李氏子孙,内大臣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爽快的签了字得以继续留任,成为李漼倚重的肱骨大臣。同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提拔杜审权为宰相,逐渐形成了新朝的权力中枢,巩固了皇权。
在对地方藩镇的问题上,唐懿宗表现出了多样性的手腕。对河北割据藩镇,采取安抚手段,让他们不要闹事,关键时刻还能用来平叛。对关系国土安全的河南藩镇和关系到财政收入的江淮藩镇则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保证了政局的稳定。期间,浙东爆发了裘甫之乱,由于宰相夏侯孜举荐了颇有将才的王式平叛,朝廷上下通力协作,裘甫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没有造成大的动荡。虽然南境时有南诏侵犯,但仅限于一隅,总体而言,懿宗前期,一切都还可控。然而,一大波的危机正悄然而至。
首先是皇帝本人动力的不足导致整个朝堂暮气沉沉。
刚上位没几年,本就是庸才的唐懿宗对权力掌控欲降低,对每日的朝政表现出倦怠,逐渐听不进去朝臣的劝谏。这时期的宰相自由度较大,本可以有所作为。无奈朝中缺乏裴度、李德裕这样的人物,前后21任宰相都是尸位素餐,只顾为自己谋私,导致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干涉宰相的任免,干扰战局的进展,本就不稳的朝局深度倾斜,最终导致唐懿宗之后的唐僖宗、唐昭宗完全由宦官摆布。
其次是西南的战事愈演愈烈,逐渐引起跨地区的连锁反应,影响深远。
南诏本是世居于云南哀牢王族之一的舍龙一族,起初叫蒙舍诏,因处于其他五诏之南而该名南诏。唐高宗时期,南诏奉大唐为大哥,其他六诏奉吐蕃为大哥,因而得到唐朝的青睐,到开元年间,其首领皮罗阁被玄宗封为云南王,逐渐兼并了其他五诏,南诏正式立国。安史之乱前后,南诏摇摆于大唐与吐蕃之间,成为了吐蕃的帮凶。太和三年,南诏曾一度攻到成都外城,第二年,李德裕镇守四川,积极备战,南诏不敢再犯。
30年后,到唐懿宗咸通元年,安南引南诏攻破交趾城,后被唐军夺回。三年后,南诏又攻破交趾城,唐军退守岭南。866年,唐懿宗派高骈大破南诏军,收复安南。此后南诏与唐朝再无大的战争。咸通三年,徐州发生兵变,士兵驱逐了朝廷派的节度使,朝廷派出了曽成功镇压裘甫起义的王式任武宁节度使,平定了徐州之乱。
后来,朝廷为了解决后患,改革了徐州建制,将难以驯服的兵力驻守西南以防御南诏。结果,这一呆就是6年,早已超出了规定的期限。在西南的徐州士卒在庞勋的带领下发动叛乱,唐懿宗先后派出几路人马进行镇压,最终于870年平定庞勋之乱。庞勋之乱虽然平定,还是有一部分人逃到了山东等地。后来黄巢起义,所依仗的就是庞勋部的残余。因此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言“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庞勋之乱成为唐末各阶层起义的发端,标志着唐代从地方性动乱向全国性动乱转变。更有甚者,庞勋之乱爆发后,朝廷征调驻扎河北的少数民族沙陀进行平叛,在平叛的过程中,沙陀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般,迅速壮大起来,终于成为各方忌惮的强劲势力,在后面的五代时期建立了几个政权。另一支少数民族势力党项也在唐懿宗晚期崛起,渐成气候,到李元昊手上建立了西夏,成为宋朝的重大威胁。
反而是对一心归顺的张议潮集团,唐懿宗施展帝王权术不断进行打压。先是设立了天雄军节度使,镇守秦州,扼住陇右咽喉。到咸通二年张议潮收复凉州后,朝廷又将凉州的管辖权收回,两年后又设立凉州节度使。咸通八年,张议潮被迫进入长安,留守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一直想向朝廷要象征权力的节度使旌节,朝廷一直未曾赐予,导致张淮深的威望遭到严重损害,最终被害。
最后,唐懿宗自己的一些行为加深了唐帝国的危机。
在大厦将倾时,唐懿宗不是力挽狂澜,扭转局面,而是接二连三做了一些离心离德、有损国家实力的事情,唐朝再也没有能力爬出深渊,只有越来越快的坠落。咸通十四年三月,唐懿宗效法唐宪宗,派使者去法门寺迎佛骨,群臣纷纷上书劝谏,甚至抬出宪宗迎佛骨不久而亡的例子。但是唐懿宗不听,执意迎奉,四月佛骨进入长安,朝廷和百姓大肆铺张供奉,其奢侈的规模和所花费的财物远超宪宗元和中兴时期。结果三个月后,唐懿宗便病入膏肓,匆匆而逝,给儿子留下了深不见底的财务黑洞。
唐懿宗有一女儿同昌公主,是其在危难中所生,因此加倍宠爱。女儿长大了,唐懿宗为他物色了右拾遗韦保衡,且在短时间内将其提拔为宰相。两年以后,同昌公主病故,唐懿宗悲痛异常,不仅追究医官的责任,而且将其及亲属三百余口处死,还将给无辜者求情的宰相和京兆尹贬黜,大权落在韦保衡和另一个佞臣路岩手中,后来路岩也被韦保衡清除掉,大唐朝堂没有一丝生气。
其实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红日西坠,非人力可挽,唐懿宗明白自己无论如何努力终将徒劳一场,还不如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过好自己就行了。正因为他的不努力,34年后,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朝终结,中国历史进入了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分裂时期。
历史上发生于盛唐时期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因为受到变乱的影响,唐朝在此后开始出现内外交困且局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但即便如此,唐朝还是勉力维持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唐朝出现了如唐宪宗、武宗以及宣宗这样的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同时也出现了唐懿宗、唐僖宗这样的无能昏君。而在这些有道明君与无能昏君之中,唐懿宗李漼无疑是一个处在关键历史节点的皇帝。
之所以说唐懿宗李漼是一个处在历史节点的皇帝,主要在于唐懿宗继承的是“大中之治”的政治成果,但他开启的确是唐朝覆灭的起点。不同于唐宣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唐懿宗在位的十四年时间里,唐王朝陷入了一个萎靡不振的境地。以至于到了唐懿宗离世的时候,唐王朝内部已经破败不堪,并最终催生出“黄巢起义”的浪潮。当我们纵观整个晚唐时期的历史,便能发现唐懿宗对于唐朝的覆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换言之,历史上唐懿宗在位的十四年可以说是唐朝覆灭的起点。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唐懿宗在位的十四载岁月所以会成为唐朝灭亡的起点,主要还是在于唐懿宗本人。虽然在唐懿宗继位之前,唐代宦官与藩镇问题开始不断祸乱唐王朝,但是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在民间却依然存在。可是,这样的情况却在唐懿宗在位的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因为,唐懿宗在位的十四年时间里,并没有展现出治理唐王朝的兴趣,而对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根据史料的记载,唐懿宗在位的十四年时间里,可以说是宴饮无度并且崇尚奢靡,而每次外出游玩都需要十余万人,这中间包括军队、内侍以及跟随等等。这里有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当时唐懿宗在位时期竟接连拜祭了十六个皇陵,而在拜祭皇陵的同时更是铺张浪费。当然,这样的情况仅是唐懿宗在位时期的冰山一角。但就是在唐懿宗奢靡生活的背后,所呈现出的则是大唐江山的破败景象。
抛开唐懿宗个人的原因不说,在唐懿宗整日纸醉金迷的同时,唐朝内部的情况却已经同“大中之治”时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根据史料的记载,唐懿宗咸通二年颍州大水,房屋庄稼多被淹没。咸通四年东都洛阳及周边州郡大水,八年河中、晋地发生地震,九年十一月江淮大旱且有蝗灾。同时,唐懿宗在位的十四年时间里,不仅自然灾害频发,还有战争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南方的边患问题,更是耗尽了唐帝国的财政。
以至于,到了唐懿宗在位的末期,官员上书称“户口逃亡,田畴荒废,天不敷佑,人多艰危”可见,到了唐懿宗的执政末期,唐王朝内部便已经有流民不断的情况出现,这些流民在日后则成为了“黄巢起义”的有生力量。而针对这股力量,唐王朝也无法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因为,在这段时期帝国的财政早已破产。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自唐宣宗大中八年起到唐懿宗咸通四年,唐朝的户部便已经积欠一百五十万余万钱以及布匹。这里可以推测的是,伴随着唐懿宗奢靡的生活,以及庞大的国防开支,唐朝只能采取增加赋税的方式来解决,这便为日后唐朝统治基础的彻底崩溃埋下了隐患。
历史上在位十四年时间的唐懿宗,同他的父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然而就是这个本质上的区别,使得唐朝彻底失去了“大中之治”的成果。以至于,在唐懿宗死后,唐王朝旋即便陷入了漩涡之中,并最终走向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