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任用姚崇为宰相?姚崇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姚崇(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很多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当中,都有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唐朝的时候,某次,唐玄宗外出打猎,期间和一个叫姚崇的官员聊天。双方攀谈期间,唐玄宗很快发现,这个叫姚崇的官员,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于是便直接任命他为唐朝宰相。而姚崇当上宰相之后,也没有辜负唐玄宗的期望,将国家治理的蒸蒸日上,最后成就了著名的开元盛世。
因为宣布这项任命的时候,唐玄宗正在骑马打猎。所以这件事,在历史上也被称之为‘走马任姚崇’。后世走马上任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当中来的。
历史教材上记载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说明开元盛世的情况。在唐玄宗时代,姚崇作为一代宰相,确实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不知道大家上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宰相这么重要的位置,唐玄宗为啥只是聊了几句,就决定任用姚崇了?难道,真的是唐玄宗用人不疑,做事果断?
其实,唐玄宗之所以会如此果断,确实是有一部分用人不疑的原因。但是在这件事背后,其实隐藏着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而且在唐玄宗任用姚崇之前,姚崇本来就多次做过唐朝的宰相!而且政绩极好!
姚崇,字元之,生于公元650年。姚崇出生的这一年,恰好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去世,唐高宗李治刚刚登基的时候。
姚崇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姚懿,曾经在隋朝末年的时候,在三门峡地区担任地方高官。后来李渊攻入关中之后,姚懿认为李渊是一位明主,所以就带领当地官员,直接投靠了李渊。后来,姚懿又被分配到了李世民的麾下,多次随李世民征战,立下了不少战功。
不过可惜的是,后来唐朝高层因为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开始内斗。姚懿不善于站队和内斗,所以后来反倒被贬官了。被贬之后的姚懿,心里实在是觉得气不过,干脆直接辞官不做,归隐回家。
后来,姚懿带着姚家人,在今天的河南陕县,彻底扎下了根,过上了耕读传家的日子。后来,陕县姚氏一族,也是以姚懿为起家之祖。
在整个贞观年间,姚懿一直呆在家里,没有入仕做官。直到李世民去世之后,唐高宗李治登基。李治为了表示对开国功臣的尊重,这才授予姚懿官职和爵位。
但有意思的是,面对李治的封赏,姚懿竟然选择了拒绝。
姚懿拒绝的原因,倒不是因为他不想做官,而是因为,姚懿本人十分自信。认为自己无需朝廷直接授予,自己完全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走文治的路子做官。一个开国武将,在家呆了二十多年之后,好不容易等到朝廷起复,竟然要选择放弃武将路线,转而走文官的路子。不得不说,姚崇他爹,也是一个牛人。
不过,皇帝李治被拒绝之后,却并没有允许。因为李治当时所需要的,是尽快启用更多的不老臣,来分摊朝中一些高官的权力,稳固自己的位置。所以在这之后,李治再次下旨,任命姚懿为硖州刺史。因为这一次李治是强行命令,所以姚懿也不能再拒绝,只能前去赴任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姚崇出生了。
姚崇出生的时候,他爹都已经快六十岁了,算得上是老来得子。姚崇出生之后,他爹就一直奔波各地做官,不管是政绩还是官声,都非常不错。姚懿的这些经历,也对姚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少年时代开始,姚崇心中就有了一个良臣的形象。此后终其一生,姚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
后来,在姚崇十四岁那年,他爹姚懿终于去世了。从姚懿的角度来说,七十三岁去世,可以算是寿终正寝。但从儿子姚崇的角度来说,那就算是幼年丧父了。不过好在,就算没了父亲,姚崇依然没有长歪。此后,姚崇继承了他爹的志向,勤学苦读,练习武艺,逐渐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年轻人。
再之后,随着姚崇成年,因为老爹的缘故,朝廷直接征辟姚崇,入朝为官。而姚崇入仕之后,第一份工作也比较特殊。当时恰逢李治的嫡长子,太子李弘去世,姚崇便被任命为李弘的挽郎,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负责给李弘抬棺的这么一个官职。
虽说开局就给太子抬棺材,有些不太吉利。但是在这之后,姚崇的仕途却走到十分稳妥。此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姚崇步步高升,最后升到了夏官郎中(武则天时代的兵部郎中)的位置。
此时的姚崇,其实才不过四十多岁。他的升官之路,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除了他本人确实很有才能,做官稳健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他做官期间,姚崇得到了一个大人物的青睐,这个大人物,就是武周时期的著名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主政期间,曾举荐了一大批人才,为唐朝立下了大功。历史上的狄仁杰,之所以会有那么大名气,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探案有方,而是因为他举荐的这批人,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扛起了整个大唐帝国,并且将唐朝推向极盛。在这些人当中,姚崇便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
公元696年,就在姚崇刚刚调到兵部任职后不久,恰逢东北地区契丹叛乱,军机繁忙。在此期间,姚崇在兵部表现十分出色,得到了武则天的重视。再加上狄仁杰的推举,没过多久,武则天便将姚崇提拔为夏官侍郎。类比现在的话,大概相当于是国防部副部长。
升任夏官侍郎之后,姚崇便算是彻底步入大唐高级官僚的队伍,成为真正的高级官员。但同时,随着官位的提升,姚崇也不得不卷入唐朝高层的权力斗争漩涡。
在之前的二十多年里,姚崇一直努力工作,单靠政绩一步步走了上来。在这二十多年里,唐朝高层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李治去世,太子李显登基。然后,武则天发动政变,废黜李显,改立李旦为傀儡皇帝。此后的几年里,武则天大肆清除异己,终于在公元690年的时候,抢了儿子李旦的皇位,成为了一代女皇。
之前的姚崇,一直都是低级官员,所以这些高层斗争,他可以完全避开。但随着他成为高级官员之后,再想置身事外,就不太可能了。
不过,姚崇在做官方面,却似乎天生有着极强的天赋。当上兵部侍郎之后,姚崇依然不参与任何党争之类的事情,只是老老实实工作。这样的高姿态,让武则天更加青睐姚崇,认为姚崇是一个值得重用的官员。所以两年之后,武则天便再次提拔了姚崇,将姚崇提拔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武则天时代,和其他时代有些不太一样,很多官职名称都有所不同。而且,武则天时代施行群相制,所有有资格参与讨论朝政决策的官员,都可以称之为宰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职位,就意味着一个官员可以正式参与朝政决策,也就是所谓的宰相了。
这一年,姚崇第一次担任宰相。
此后不久,姚崇由夏官侍郎,转为凤阁侍郎,同时兼任相王府长史。
前面的凤阁侍郎,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武则天时代,将三省六部中的中书省,改称为凤阁。所以凤阁侍郎,也就是中书省的二把手,地位和权力都可想而知。
至于兼任的相王府长史一职,则相对特殊。这里所说的相王,就是那位之前被武则天抢了皇位的李旦,李旦退位之后,先是被武则天封为太子。后来武则天又决定改立李显做太子,所以就改封李旦为相王。就在李旦改封为相王后不久,姚崇就被派到了相王府上,担任长史,这其实是将姚崇进一步推向了权力斗争漩涡的核心。
但是,担任相王府长史期间,姚崇却依然能够在复杂的斗争当中,很好地保护自己。不但深得李旦信任,同时还能让武则天依然信任。这其中的难度,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显然,姚崇是一个极富才能,而且又深谙为官之道,精通政治斗争的一个牛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最出色的政治家。
在相王府任职数年之后,公元704年,姚崇却忽然以母亲年迈为名,提出要暂时辞职。这次辞职,其实更展现出姚崇的智慧。因为在这一年,唐朝的政局已经变得十分微妙了。当时武则天宠信男宠张家兄弟,同时因为年龄比较大,开始渐渐减少上朝的次数,最后更是干脆不上朝,让张家兄弟代为传递消息。
如此一来,张家兄弟的权势,自然膨胀到一个可怕的地步。所以在这一年,朝堂上的各派势力,犬牙交错。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绝境,直接被杀。而姚崇身处斗争漩涡的核心区域,自然更加危险。但是这次辞职,却让姚崇彻底跳了出来,得以很好地保护自己。
收到姚崇的辞职信后,因为姚崇打出的旗号,是回家孝顺母亲。所以就算是武则天,也不能拒绝。但是在批准姚崇辞职的同时,武则天只是免去了他的宰相之职,依然保留了相王府长史之职。再后来,武则天更是想让姚崇担任兵部尚书的位置,但姚崇却坚决拒绝,甚至和武则天直接摊牌,认为自己有相王府的职位,不宜插手兵权。所以后来,武则天便将他改任为礼部尚书。
能够在权力斗争的核心漩涡当中,依然保持清醒,甚至推掉到手的权力。这种智慧,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此后,姚崇见回家孝顺母亲的手段,没有让自己彻底脱离漩涡,于是便再次心生一计,稍微得罪了一下张家兄弟。得罪张家兄弟后,张家兄弟果断开始给武则天吹枕头风,武则天随后将姚崇外放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就这样,姚崇得以彻底脱离了权力斗争的核心。
不过,脱离核心,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但在权力斗争方面,姚崇却从未放弃过。外调灵武之后,没过多久,姚崇便借故再次返回京城,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密谋发动政变。最终,张柬之带兵入宫,诛杀了张家兄弟,同时逼迫武则天退位,还政给李显,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神龙政变。
在神龙政变当中,姚崇虽然并非发动政变的核心成员,却也参与了政变的谋划。这个功劳,显然是很大的。所以到了李显登基之后,姚崇依然身居高位,深得李显的信任。但是,李显时代开始后,姚崇却发现,权力之争似乎依然没有停止。李显的皇后韦氏,以及武家诸王,太子等诸多势力,依然在斗个不停。姚崇担心自己受到波及,所以再次使用手段,让自己外放做官,在地方上担任刺史。
后来的事情,就如同姚崇猜测的一样。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朝堂中枢斗成了一锅粥。当年神龙政变的核心成员,几乎无一例外,全部惨死。唯一的例外,便是姚崇。
在这几年当中,先是韦皇后联手武家,打压神龙政变的几大功臣。而后太子又发动政变,杀了武家的掌权人武三思,紧接着又被韦氏所杀。而韦氏彻底独掌大权后,又毒死了李显,立李显的小儿子做傀儡皇帝,打算重演武则天的旧事。然而就在韦氏刚刚成为皇太后不久,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就联手太平公主,再次发动政变,杀掉了韦氏,拥立李旦为皇帝。
总之,在这几年当中,京城那边几乎乱成了一锅粥。当年参与神龙政变的官员,几乎全部惨死。唯有姚崇,因为外放做官,躲开了所有杀戮,完美地保全了自己。更重要的是,新上位的李旦,和姚崇关系同样极好!当年李旦做相王的时候,姚崇给他做了好几年的长史,深得李旦信任。所以李旦登基后,马上把姚崇调回京城,直接升任中书令!
这一年,姚崇60岁,已是第二次担任宰相了。
而接下来的事情,则更加有意思。李旦登基之后,作为拥立李旦的大功臣,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双方,再次因为权力而开始斗争。见到中枢又不太平了,姚崇再次用了一些手段,让李隆基主动上书,将姚崇外放担任刺史。最关键的是,此时的姚崇,其实是李隆基的人。而李隆基之所以会主动上书,外放姚崇,其实是因为太平公主逼迫的原因。
此后,姚崇又被外放了几年。在这几年当中,京城又是一番乱战。最后,李隆基登基为帝,解决了太平公主,独掌大权。从这时开始,唐朝才结束了数十年的高层倾轧,彻底恢复稳定。
李隆基独掌大权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临潼附近,检阅军队,将军权牢牢控制在手里。在检阅军队期间,李隆基火速召姚崇前来。有着之前的那些事情,再加上姚崇本就是李隆基的人,姚崇见到李隆基之后,自然是畅所欲言,提出了十条政治主张。
这十条主张,每一条都切中时弊,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触及到唐朝统治的核心问题。李隆基也是聪明人,自然知道姚崇所提主张的正确性。所以在这次交谈之后,李隆基直接任命姚崇为中书令,兼任兵部尚书,军政大权一把抓!
这就是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真相。
不是因为唐玄宗多么莽撞,也不是因为双方一见如故,而是因为姚崇本就是宰相!而且,他深谙治国之道,此时的唐朝,也很难找出比姚崇更懂治国的人才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相对顺利了。姚崇第三次成为宰相后,在李隆基的支持下,顺利推行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整饬制度,罢免冗官,提拔一大批贤臣良吏,同时抑制宗室、外戚和功臣们的权势,恢复生产……
此后的十年当中,姚崇在朝堂中枢发光发热,一举扫除了之前数十年的积弊。因为执政能力出色,在这十年当中,唐朝的政治生态,开始迅速恢复。再加上唐朝的家底本就雄厚,在姚崇的打理之下,终于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不过,姚崇本人虽然极具智慧,但是在教导子女方面,却似乎有所欠缺。他的两个儿子,后来都有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的举动。姚崇也没有遮掩此事,反倒是借此事退了下来,让出了宰相之位,让另一位名臣宋璟接他的班。如此一来,姚崇不但功成名就,而且还全身而退,实在是让人佩服。
在人生的最后两年里,姚崇虽然被罢相,但李隆基对他依然十分尊重。遇到重要事件,也一定会去征求姚崇的意见。公元721年,已经72岁的姚崇,病逝于长安。姚崇死后,李隆基为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追赠扬州大都督,极尽哀荣。
一个历经五朝,亲身经历数十年的权力斗争,并且还能在三朝担任宰相,完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且完美保护自己,最后得以善终的猛人,这才是真实的姚崇。
回顾姚崇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姚崇真的可以说是古代政治家的一个极致代表了。他治政能力超强,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又知进退,会保护自己。只有这样的人,往往才能成为最顶尖的政治家,真正名垂千古。
相比之下,那些在历史上动则以死明志,要用性命换取清名的官员,只能说是落了下乘。
姚崇的一生,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做人,一定要懂得顺势而为,要知进退,明得失。只进不退,最后多半是过刚易折;只退不进,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所成就。当然,不管时局如何,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趋炎附势,努力工作,这更是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