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和太子关系怎么样?李亨为什么继位这么艰辛?

  唐玄宗和太子关系怎么样?李亨为什么继位这么艰辛?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唐肃宗李亨是李隆基第三子,开元二十六年被立为太子。但李亨和李隆基父子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微妙,李隆基晚年并不愿意放权,还嫌弃李亨资历太浅。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在各方压力之下无奈提前禅位,而李亨负责平定叛乱,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其实李亨的登基之路异常艰难,从太子到登基为帝,再到稳固皇权,李亨每一步都走的异常艰难,此后也是唐朝逐渐走向衰败的开始。

  一、玄宗与太子的微妙关系

  唐代的储君竞争自太宗李世民夺嫡继位,其皇位竞争开始陷入无序状态。历朝有很多皇子勾结朝中大臣,觊觎皇位,竞争非常激烈。玄宗以临淄王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母子,迎父亲睿宗入继大统。后又消灭太平公主一党,睿宗无奈让位,称太上皇。玄宗在即位后,设“十王宅”和“百孙院”,对皇子皇孙进行监视限制。

  玄宗早年的皇太子为太子李瑛,李瑛为玄宗早年为临淄王时宠爱的赵丽妃所生。后玄宗迷恋武惠妃,武惠妃权倾后宫。惠妃子为寿王李瑁,惠妃与权相李林甫勾结,阴谋废掉太子,扶寿王为储君。开元二十五年,惠妃使人诡召太子与鄂王、光王入宫,称“宫中有贼,请介以入”。但向玄宗说“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玄宗派宫人前看,正好碰上武装而来的太子一行,罪名坐实。惠妃与李林甫成功构建了一场政治骗局,导致玄宗一日杀三皇子。百姓以三皇子无辜,称其为“三庶人”。细究原因,玄宗以军事政变起家,且唐开国以来发生多次军事政变夺权之事,所以玄宗对此极为忌讳,并对皇子与大臣勾结非常敏感。

  玄宗担心寿王内外均有援结,势大难治,便向高力士询问,高力士提议“推长而立,孰敢争。”于是玄宗便立最年长的皇子忠王李亨(原名李玙)为太子。但忠王被立为太子后,实际面临着重重危机。李林甫由于担心自己当初没有拥立太子,将来会失势,便一直设法陷害太子。太子李亨面临着李林甫制造的种种危机。

  太子妃兄韦坚为御史中丞,身居要职。天宝五载上元节,韦坚与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一同游玩,同夜韦坚又见过太子。此事被李林甫发现,成为李林甫构陷太子的借口。便指使谏官向皇帝进奏,说他们勾结起来有不轨行为。太子、边将、朝臣联系在一起,无疑刺痛了玄宗的神经,玄宗听后震怒。太子无奈与韦氏离婚并让其出家为尼,以求自保,同时上书请罪。此事以玄宗赐死韦坚为终,但毫无疑问,此事对太子地位构成一次极大的冲击。随后,边将王忠嗣曾说“与忠王同养宫中,情意相得,欲拥兵以佐太子。”这也成为李林甫陷害太子的依据,但玄宗认为太子没有机会与其接触,原谅了太子,但还是将王忠嗣调回内地,贬官处理。

  太子最终顺利的熬死了李林甫,但又面临着杨国忠对其的冲击,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他才迎来转机。他之所以这么多年侥幸地保持储君地位,一是因为他行事极为谨慎,注重协调好与朝臣的关系,维持自己在父亲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再就是玄宗协调手段起的作用,他担心诸皇子结识朝臣觊觎皇位,只要太子没有非常出格的举动。须维持太子地位的稳定,避免出现新一轮的宫廷政变。加上其晚年宠爱的杨贵妃一直无子,所以也没有特别中意的皇子。

  二、安史之乱与肃宗灵武即位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安史之乱惊破了大唐盛世,玄宗由于应对失策,叛军迅速攻破潼关。天宝十五载,叛军逼近长安,玄宗带着宗室后宫与文武百官向四川逃窜。途径马嵬驿,禁军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逼玄宗赐死杨贵妃。

  马嵬驿兵变之后,玄宗启程时,百姓拦住玄宗车架,说道“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朴圣代,世为唐民,顾戮力一心,为国讨贼,请从太子收复长安。”宦官李辅国与太子妃张良娣趁机劝太子分兵自立。太子一路北上整顿人马,达到平凉郡后,朔方节度使派兵来迎,太子到达灵武。

  到达灵武后,诸臣拥立太子,劝说其迅速即位。《通鉴》记载,肃宗到达灵武后,诸臣劝进说“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饥尺寸之功。”可见,肃宗即位有了此时还听命于唐帝国的强大军事力量朔方军的支持,于是太子先斩后奏,在灵武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玄宗本是想借太子北上转移注意力,以求安全避难于蜀。但没料到太子获得了朔方军的全力支持,且儿子这么干脆,在灵武擅自称帝。面对叛军势强,玄宗只好承认既定事实,但又不甘心。《旧唐书》记载“上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己亥,上皇临轩册肃宗,……册命日:‘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玄宗很明显留了一手,依然想确立自己的最高权威。

  玄宗出逃途中,还做了一个战略部署,他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同时任命永王、盛王、丰王等为诸地节度使。在到达成都后,仍下诏“命元子北略朔方,诸王分守重镇,合其兵势,以定中原。”在诸王中,玄宗最为看好永王李璘,多次下诰支持永王在南方江陵一带招募兵马,扩充势力,以获得一支亲玄宗的武装。借此与儿子进行抗衡,维护自己的最高权威。

  与此同时,玄宗在成都还维持着一个小朝廷,玄宗任免了很多官员,将四川周边的官员军将均换成自己的亲信。由于肃宗在灵武即位,新的政府建制中都是太子旧日的亲信和朔方军中拥立有功的官员。但玄宗南逃时,身边也跟着原来的旧官。玄宗为对肃宗朝政施加影响,先后派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崔圆等前往灵武任职。

  三、肃宗的反击与玄宗的惨败

  肃宗在危难之际,擅自称帝,虽然事后得到了玄宗的认可,但其统治合法性仍然不足。且玄宗同时的一系列行为确实给他带来极大的难题。

  肃宗想要摆脱父亲的影响,必须从政治到军事上清除其带来的障碍。玄宗派来的宰相,肃宗都想办法将他们一一逐出权力核心,如宰相房琯,肃宗命其与叛军作战,因其作战失利就迅速贬黜。不到十五月,出现了“上皇所命宰臣无知败事者”。面对李璘在南方的迅速发展,肃宗也做出了部署,在江东安排自己的亲信为淮南节度使、淮西节度使,联系江东节度使。在一切准备妥当后,对永王李璘发动了挑战。史书记载永王发动了叛乱,不久战败后向南逃窜,兵败被杀。永王死后,“上皇伤悼久之”。而大诗人李白在此关键时期,站错了队,给自己带来了悲惨的结局。由于胜利者史书的书写,在政治上也蒙上了污名。

  清除了这些障碍,肃宗仍感到不放心。安史之乱后期,官军在河东战场上节节取胜,但肃宗执意不听群臣劝谏,命大军回撤,收复战略意义不大的长安。最终,官军通过惨烈代价收复了长安,但导致了叛军在河东调整后再一次的反扑,使战事又延长多年。深究此事,长安虽然军事意义不大,但是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早日收复长安,肃宗就是大唐名义上的再造之主。同时也有了借口早日迎玄宗回京,将其置于自己眼皮底下,把四川的小朝廷除之而后快。

  在收复长安之后,肃宗提上日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迎玄宗回京。他开始以更好地尽孝道为由迎请玄宗回京,玄宗初闻消息,“彷徨不能食 ,
欲不归”。肃宗再三请求,却得到了玄宗“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的回复,肃宗非常担忧。此后,李泌为肃宗献计,率群臣向玄宗进表,说道“圣上思恋晨昏 ,
请速还京以就孝养”。这个进表纸面上保证了玄宗的政治身份,是以太上皇的身份回京,而不是政治傀儡的身份。玄宗听后,“乃大喜 , 命食作乐 , 下诰定行日。”

  政治总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玄宗回京后,先住在自己为太子时住的兴庆宫。他回京不久后,身边的亲信就一个个被迫与他分离。玄宗最亲信的高力士被流放巫州,内侍王承恩被流放播州,玄宗的禁卫军总管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玄宗回京后三年,以大宦官李辅国出面逼迫玄宗迁往西内,完全将玄宗软禁了起来。肃宗病重之际,玄宗死于西内,只比肃宗早十三天。宋代以来多种杂史,记载玄宗为“兵死”。如北宋乐史写的《杨太真外传》中,记载玄宗的宫人夜半曾听到玄宗寝室传来异响,早上玄宗就已经去世。

  玄宗朝的政治险象环生,身为太子的李亨更是如履薄冰。自己无依无靠,却意外获得太子之位。面对着强势的父亲和奸臣的陷害,必须时刻小心,保持高度的警惕。终于,他凭借安史之乱的变局,顺利先斩后奏登上帝位,却依然摆脱不了父亲的阴影。在他心中,父亲对他权力的威胁甚至高于安史叛军,因为与玄宗争权,延误了很多与叛军作战的时机。在父亲玄宗回到长安后,对其仍然保持高度警惕。毕竟玄宗以军事政变上台,且执政近半个世纪,存在巨大的影响力,随时可能发动政变,夺回本属于他的权力。也许在肃宗临终前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或平静?或欣喜?或悔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