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的“会昌中兴”时间极短,为什么功绩如此显赫?

  唐朝晚期,宦官专权、牛李党争、藩镇割据成为困扰唐朝统治的三大问题。尽管如此,唐朝仍能延续一百多年,创造了三次中兴——唐显宗的“元和中兴”、唐武宗的“会昌中兴”、唐玄宗的“大中之治”,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三次中兴,只有武宗的“会昌中兴”持续时间最短,但功绩却极其突出,甚至冲走了唐朝的耻辱。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唐武宗本来无缘帝位的。唐武宗的前任唐文宗立有太子李成美,不过李成美没有得到宦官集团的全力支持,唐文宗临终前,掌握军权的宦官仇士良强迫反对派妥协,让唐文宗废掉太子李成美,改立颖王李瀍为皇太弟。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驾崩后,皇太弟李瀍登基,定明年年号为会昌,李瀍即为唐武宗。

  唐武宗即位后,在仇士良的协助下对反对派进行了一系列清洗。前太子李成美(唐武宗的侄子)、安王李溶(唐武宗的弟弟)及其生母杨贤妃首先受难,同一天被唐武宗赐死,因为三人都卷入了皇位之争,他们活着是对唐武宗最大的威胁。其后,两位宦官刘弘逸、薛季稜被处死,两位宰相杨嗣复、李珏被罢免,因为四人都反对唐武宗继承皇位,要么支持李成美,要么支持李溶。随着李成美、李溶及其党羽的倒台,唐武宗的皇位终于坐稳了,唐武宗也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了。-=

  贤相上台

  开成五年(840年)九月,唐武宗罢免杨嗣复、李珏一个月后,任命淮南节度使李德裕为宰相。

  李德裕出身唐朝名门赵郡李氏,父亲李吉甫是唐宪宗朝名相,按说,李德裕拥有如此令人羡慕的条件,仕途应该非常顺利的。然而,由于李吉甫和后来的牛党领袖牛僧孺、李宗闵结怨,当李德裕进入官场后,便遭到了牛党成员的恶意报复。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牛党得势,李德裕很少能进入中央,大部分时间是在地方担任节度使,如今唐武宗即位,罢免牛党宰相杨嗣复、李珏,李德裕方才重新回到中央。

  唐武宗提拔李德裕为宰相,一方面是利用李党压制牛党,防止牛党重新上台,威胁自己的皇位;另一方面是李德裕阅历丰富,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同时精明干练,有强烈的进取心,确实堪当大任。

image.png

  唐武宗和李德裕在性格上有很多相同点,尤其在进取心方面。唐武宗虽然是被宦官仇士良拥立的,但是他并不甘心一直做仇士良的傀儡。唐武宗对仇士良表面尊崇,不断加官进爵,实则非常防范。会昌元年(841年),李德裕在唐武宗的支持下开始对弊政进行改革,以提升宰相的地位,加强宰相的权力,这让仇士良预感到了政治危机。第二年,当仇士良听说李德裕谋划降低神策军的待遇后,便以此为借口,鼓动神策军发动兵变,企图胁迫李德裕下台。唐武宗闻讯大怒,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训斥仇士良说:“这都是朕的主意,与宰相没有关系!”仇士良见唐武宗明确表态,便取消了发动兵变的计划,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仇士良对唐武宗最深的印象是酷爱打猎,唐武宗还做藩王时便喜欢打猎,等唐武宗即位后,仍然经常出宫打猎。此外,唐武宗还把道士赵归真迎进宫中,沉迷于长生之术。在仇士良看来,唐武宗不务正业,容易受自己摆布,自己依然能延续唐文宗时代的权势,怎料唐武宗是一个心怀大志的君王,他对李德裕的支持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铁定了心要削弱仇士良的权力。仇士良明白,宦官即使再有权势,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也不免走向失败,于是,仇士良选择了急流勇退,在会昌三年(843年)辞官告老,病死家中。

image.png

  唐武宗用人不疑,与李德裕通力合作,削弱了宦官集团的力量,加强了相权,巩固了皇权,让政治回到正常的轨道中,为施展自己的抱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兴大唐

  唐武宗和李德裕君臣合作,先后解决牛李党争和宦官专权的问题,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不过,唐武宗和李德裕还将接受更多的挑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李德裕的才能即将大放异彩。

  开成五年(840年),强盛的回鹘汗国在内乱中土崩瓦解,其部族四散奔走,其中一支南迁唐朝边境,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会昌元年(841年),守边的唐将立功心切,请求出兵讨伐回鹘,就连另一位宰相也支持朝廷出兵讨伐回鹘。对此,李德裕持反对意见,主张先救济回鹘部众,对回鹘部众实行分化瓦解的策略,避免直接引发军事冲突,为唐朝部署军队争取时间。李德裕运筹帷幄,边将积极配合,回鹘部众果然发生内变,一部分人投降唐朝,削弱了回鹘的实力。

  会昌二年(842年),回鹘乌介可汗挟持唐朝的和亲公主太和公主,对唐朝发动了战争,李德裕依然按兵不动,用防守换取进攻回鹘的时机。会昌三年(843年)春天,李德裕正式命令集结完毕的唐军对回鹘发动进攻,唐军在大将石雄的指挥下,对回鹘发动突袭,在杀胡山取得大捷,乌介可汗仓皇逃窜,太和公主被迎回长安。安史之乱后,回鹘依靠强大的国力,或用发动战争的手段,或用经济掠夺的方式,对衰弱的唐朝百般欺凌,令唐朝苦不堪言。而今,唐朝一举击败回鹘残部,让回鹘在唐朝北方永远消失,彻底解除了边患。

  正当朝廷为击败回鹘高兴时,昭义镇(泽潞镇)又对朝廷的权威发起了挑战。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因唐武宗不接受自己献给朝廷的宝马,便怀疑朝廷猜忌自己,要对付自己。刘从谏为防范朝廷出兵昭义镇,不断招兵买马,增强军力,当他在会昌三年(844年)去世后,其侄子刘稹按照先前的惯例,秘不发丧,向朝廷请求接任昭义节度使之位。

  对于刘稹的请求,很多大臣遵循朝廷对藩镇的绥靖政策,认为唐武宗应该答应刘稹的请求。而李德裕坚决反对,认为昭义节度使的任命权归朝廷所有,不同于拥有割据传统的河朔三镇(幽州镇、成德镇、魏博镇),因此,李德裕主张朝廷讨伐拥兵自立的刘稹。不过,李德裕为避免河朔三镇支持刘稹,导致战争的规模扩大,增大朝廷平叛的阻力,特意向河朔三镇做出解释,保证朝廷出兵只为平定昭义镇,不会借机讨伐河朔三镇。成德、魏博二镇知道它们的利益不会受损,于是积极配合朝廷的军事行动,刘稹寡不敌众,节节败退,在会昌四年(844年)彻底战败,被部将杀害,昭义之乱于是结束。

  唐朝讨伐刘稹期间,太原又发生了杨弁兵变,李德裕亦坚持用兵,迅速平定了叛乱。李德裕用军事手段平定刘稹之乱和杨弁兵变,向天下藩镇展示了朝廷不允许河朔三镇外的藩镇割据的决心。李德裕用局部的藩镇割据换来了唐朝的统一,虽说美中不足,但也可以称得上成功了。

  辉煌的军事胜利让唐朝声威大振,同时极大消耗了唐朝的财力。唐武宗和李德裕为改善财政困难,也出于对佛教的强烈反对,在会昌五年(845年)发动了唐朝历史上著名的“会昌灭佛”运动。唐武宗下诏颁布严苛的政令,毁坏、合并天下寺院,只保留少数寺院和少数僧人;销毁金、银、铜、铁等金属材质所造的佛像和钟磬,重铸为钱币和农具,只保留土、木、石等非金属材质所造的佛像;严格限制天下僧人的数量,加强官府对僧人的管理。

  对佛教来说,“会昌灭佛”是一场浩劫,据唐朝官方统计,“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堤、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这沉重打击了唐朝境内的佛教势力,缓解了唐朝的财政困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来自欧洲的景教(基督教)和来自波斯的袄教(拜火教)也受到冲击,共有三千多信徒被官府勒令还俗。

  从开成五年(840年)到会昌五年(845年),朝廷政务繁杂,唐武宗对李德裕委以重任,赋予李德裕决策大权,自己在背后全力支持,接连取得了抑宦官、息党争、败回鹘、平泽潞、灭佛教的重大胜利,让唐朝实现了中兴。

  不过,李德裕越是能干,越是能独挑大梁,唐武宗便越有精力钻研长生之术。随着时间的积累,唐武宗长期服食丹药的副作用开始发作,他尽管非常年轻,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重病不起,于是改名李炎以消灾求福,怎奈病魔不会顺从皇帝的话,这月23日,年仅33岁的唐武宗在痛苦中驾崩,其叔叔光王李忱即位,是为唐宣宗。

  唐宣宗与唐武宗的治国策略存在分歧,甚至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唐武宗支持李党,而唐宣宗支持牛党;唐武宗打压佛教,而唐宣宗鼓励佛教……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李德裕的好运走到了头,他先被新皇帝罢免宰相,后被贬到地方,最后在荒凉的珠崖郡(今海南)去世,享年63年。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