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拥有不少优秀皇子,为什么选择懦弱的李治为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2个儿子,他晚年时众多儿子一点都不让他省心。他最后为什么会选择李治作为继承人呢?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儿子不省心是李世民晚年时期最伤心的事情,先是五子李祐造反,后是太子李承乾怕弟弟李泰抢了自己的位置,与叔叔汉王李元昌合伙造反。
面对兄弟儿子自相残杀的悲惨局面,李世民甚至有了轻生自杀的念头。一次他将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儿子晋王李治等心腹叫在一起,说:“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说完李世民便拔出刀想要自杀,多亏左右将刀夺下。随后李世民宣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有众多皇子,其中不乏优秀者,为何最终选择懦弱的李治为太子?其实,李治并不是李世民心目中理想的接班人。在众多儿子中,李世民最喜欢聪明英俊、爱好文学的魏王李泰;次选是文武双全而、最像自己的吴王李恪。而李治说好听点叫仁厚,说难听就是懦弱,立他为太子使李世民颇为犹豫,之所以立李治为太子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李治为嫡出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育有三子,长子李承乾也是嫡长子,四子李泰是嫡次子,九子李治是嫡三子。从“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来说,李承乾与李泰二人被排除后,李治的身份最为尊贵,是合理、合法的人选。
第二、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
李治能够成为太子,他的舅舅长孙无忌的全力支持是主要原因。
首先,长孙无忌支持李治的态度是坚决的。李世民宣布欲立李治为太子后,长孙无忌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这就相当于向满朝文武宣布,谁反对立李治为太子,就是与我长孙无忌作对。李世民让李治当面拜谢他的舅舅。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大唐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在大唐也是说一不二的人物;再加上李治的身份高贵,满朝文武对立李治为太子没有一人敢于反对。
其次,长孙无忌支持李治的目的是明确的。李世民立李治后,又觉得李治柔弱的性格不足以保全江山,想立比较像自己的吴王李恪为太子。于是,他秘密招来长孙无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长孙无忌陈述了自己的原因:其一,太子仁厚,是守成之主;其二,立储大事,怎能一再改变。
其实,长孙无忌看重的也正是太子仁厚的性格。长孙无忌是个野心很大的人,贞观初年,由于长孙皇后极力反对外戚掌权,长孙无忌只担任了位高而权不重的虚职;长孙皇后去世后,在李世民的一再要求下他参与了朝政,很快在朝廷中已经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势力,并想在李世民龙御归天后掌控大权。而李治性格懦弱,便于控制。
再者,李治没有政治根基,不像李泰,为了与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置,拉帮结派,培植了一股巨大的势力,如果李泰上位,那么长孙无忌必然没有掌握大权的可能。所以,长孙无忌才会全力支持李治。
从李世民的角度看,其一,李治虽然性格懦弱,但从小在自己身边长大,没有拉帮结派,争夺权力,是个没有野心的好孩子,使他很放心;其二,李治立为太子,得到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重臣的一致支持,这些人空前团结,没有分歧,即便李治做不出大的功绩,但最起码大唐江山可保无虞。所以,李世民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第三、亲情原因
魏征死后,能在李世民身边匡正言行,敢于发表意见的是褚遂良。对于立太子,他进谏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褚遂良一直见血的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措置我们可以理解为,先废除晋王李治,避免与李泰相争,这样李治、李泰都会安全。
这其中不难发现有两种可能:其一,李泰成为太子后,杀死废太子李承乾与有威胁的晋王李治,是大概率事件,这样会死两个儿子;其二,立李治为太子,以李治仁厚的性格杀死两个哥哥的可能性不大,这样三个儿子都可保全。
年轻时与哥哥、弟弟争位的惨痛经历李世民历历在目,他不想手足相残的悲剧继续上演。所以,李世民不但立李治为太子,还定下规矩:“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视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但无奈的是,这种情况成了有唐一朝挥之不去的梦魇,一代一代传了下去。
综上所述,李世民放弃了喜欢的李泰,类己的李恪,而确立了懦弱的李治为太子,表现了他以大局为重,以稳定为主的政治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