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为什么会传位给病重活不久的太子?
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唐德宗,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公元805年,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长安大明宫中,久病不起的的唐德宗李适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了,王公大臣们纷纷跪在宫门外等待着这位64岁的老皇帝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程。
此时的德宗已经说不出话了,只是缓缓地抬起枯瘦的手似乎想说些什么,一旁的贴身内侍连忙上前,轻声说道:“太子尚好,陛下勿要担心。”德宗听罢,长叹一口气,几滴浑浊的老泪顺着眼角滑落,大臣们见状无不轻声掩泣,很快,德宗的手便无力地垂了下去,一代帝王就此驾崩。
德宗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太子李诵。倒不是因为太子年幼,而是此时的李诵与父亲一样,也是躺在病床上,当父亲驾崩的消息传来,李诵尽管心如刀绞,痛苦万分,但是却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都做不到,他因中风已经卧床一年了,连话都说不清楚,大臣们带着遗诏来拥他去继位时,他只能由一旁的宫女们帮着才能换上衣服,几名太监几乎是抬着才让他艰难地坐上龙撵,一路上陪伴他的没有即将身登大宝的喜悦,只有满脸的无奈的泪水。
此时的大唐虽然已经从安史之乱的战火中走出来四十多年了,但是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已经动摇了大唐的根基,盛唐一去不返,战乱遗留下来的宦官乱政,藩镇割据等一系列问题无一不在侵蚀着唐王朝这座千疮百孔的大厦。一个患病的王朝就此交给了一个患病的皇帝,如此凄凉之景象也属罕见了。
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由于身体的原因,他没法上朝理政,军国大事只能交给宰相们处理,顺宗虽然身体不行,但是他有一颗振兴大唐的心。刚登基便任命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他们和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由于顺宗没法亲自批阅奏章,每次都是由宰相亲自向顺宗奏读并提出处理意见,顺宗只能用点头或者摇头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每当顺宗摇头,宰相们便退出门外继续商议新的处理意见,然后再次奏陈,直到顺宗满意为止,虽然这种决策方式效率低下,但是顺宗依然坚持事必躬亲,既然当了皇帝,他就要当一个好皇帝。
当时的唐朝宦官乱政已经很严重了,德宗将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使得宦官头子俱文珍等人实际上左右着宫廷的大权,王叔文一心想改变这种局面,打压宦官,为此他着手减免税赋,罢诸道速奉,废止宦官把持的宫市,史称“市里欢呼”,“人情大悦”。此举严重侵犯了宦官的利益,俱文珍等人决定采取措施反击。
顺宗有一位很强势的儿子,广陵王李淳。李淳向来垂涎帝位,尽管皇帝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但是李淳自认为父亲这种病态之躯如何堪当帝王大任,况且父亲指不定那天就驾崩了,到时候皇位可不一定能轮到自己。宦官头子俱文珍很了解李淳的心思,于是主动讨好李淳,并鼓动太子参与他们逼宫夺位计划。
顺宗的皇位还没坐满三个月,俱文珍便联合部分大臣假借顺宗之手立李淳为太子,顺宗虽然心有不满,但是他整天被限制在深宫之中,连说句话都困难,如何能抗衡掌管禁军的宦官呢?
七月,俱文珍等以顺宗的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八月,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当宦官们把写好的禅位诏书拿到顺宗床前,故意大声读给顺宗听时,顺宗气的浑身发抖,想挣扎着坐起来,但是宦官们故意不上前搀扶,顺宗挣扎了半天也只能作罢,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被自己的家奴侮辱至此,内心何等屈辱可想而知。
顺宗被迫退位,太子李淳继位,改名李纯,是为宪宗,顺宗被尊奉为太上皇,可怜的李诵就这样被强行剥夺了帝位,连同病床一起被抬进了荒凉的兴庆宫养老,顺宗至此心灰意冷,但是宪宗和俱文珍等人却依然视其为威胁,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初一宪宗率群臣为太上皇上尊号,正月十八日,宪宗下诏宣称太上皇"旧恙愆和",说是旧病没有治愈,这就等于是向天下宣布了太上皇的病情,此举非常罕见。宪宗又说"亲侍药膳",从当月十六日以后,暂时不听政。然而,在十九日,也就是宣布太上皇病情的第二天,顺宗就死于兴庆宫,同时迁殡于太极殿发丧。
顺宗死的不明不白,没有人相信这是自然的病死,皇权背后是令人胆寒的真相,没有骨肉亲情,没有世俗人伦,只有最终的你死我活。从登基到驾崩,顺宗仅仅在位七个月,实际执政三个月,纵观整个唐朝,顺宗可谓是最为悲情的帝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