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憋屈的皇帝,苦熬25年终于结束太子身份,登基仅三月就成太上皇?

  唐代最憋屈的皇帝,苦熬25年终于结束太子身份,登基仅三月就成太上皇?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的暴发,将唐朝历史划归两截,上半部分政治清明、国富民强,下半一部分藩镇割据、生灵涂炭。在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成为唐朝最大的顽疾,各个藩镇与中央朝廷貌合神离,强则附之,虚则弃之。藩镇与朝廷矛盾激化最为严重的时期,则是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不过翻阅《旧唐书》和《新唐书》等相关史料却会发现,关于唐德宗与唐宪宗的记载多如牛毛,然而对于唐顺宗李诵,史书记载则寥寥可数。

  这其实与唐顺宗的特殊经历有关。唐顺宗李诵仅仅做了三个多月皇帝后就退位,因此存在感非常之低。要知道,唐德宗李适在位二十六年,唐宪宗李纯在位也有十五年,祖孙三代这样一比较,唐顺宗的存在感自然就显得非常微弱。然而很多人却想不到,这个在位三个多月就禅位的唐顺宗,居然做了二十五年的皇储。经历漫长等待才熬出头的皇储,为何只做了三个多月皇帝后就禅位,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秘呢?

  按照官方说法,唐顺宗在位三个多月就禅让皇位,并非是唐顺宗李诵不想继续当皇帝,而是他的身体状况出了问题,已经无法支撑他继续为唐王朝殚精竭虑了。唐德宗李适驾崩之前,李诵的身体健康就已经不甚理想,一度到口不能言的地步。以至于唐德宗临终之前,太子李诵卧病在床,都无法亲自前去看望。《旧唐书》记载:“德宗弥留,思见太子,涕咽久之。”由此可见,李诵的身体状况相对于年迈的唐德宗来说,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不然也不会连皇父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要知道中国以孝为大,即使是皇帝也不敢不孝,只要他身体能够行动,就一定会去看望唐德宗。因此,未来的“永贞内禅”,其实在这时已经因李诵的健康状况而埋下伏笔。

  当然,史书之中给出的官方理由并非绝对准确,也绝非唯一。在子渊看来,唐顺宗的身体原因只是表面原因,“永贞内禅”的背后还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唐德宗李适在位之时,唐朝内部的矛盾已经愈演愈烈,藩镇、宦官擅权和内政不稳等问题层出不穷。李诵为皇储之时,就对这些问题倍感焦虑,于是他联合一些致力于改变中晚唐困局的官员,形成了一股左右唐王朝政治变革的力量。这股改革的政治力量中,就有后世所熟知的柳宗元、刘禹锡。

  或许是因为对这些隐患忍耐了太久,唐顺宗在继位之后似乎一刻也等不及,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他们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这是中晚唐时期最为激进的一场改革。然而治大国如烹小鲜,轻举妄动是不可取的,更何况是对中晚唐时期最为纷杂的藩镇割据困局。

  当然,这或许也从侧面证明唐顺宗李诵当时的身体状况可能真的不行了。正因为如此,他怕自己活不了多久,所以毫无顾忌,坚持推动激进改革,这样即使不能见到成效,但是凭着快刀斩乱麻,也能除掉一些唐朝内部的顽疾,太子继位之后就更容易改革了。不过,唐顺宗终究还是小觑了那些利益集团的力量,唐朝的既得利益群体马上掀起了激烈的反弹。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办,将唐顺宗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七月,俱文珍等以唐顺宗的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八月,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永贞革新”至此宣告失败。

  唐顺宗的改革,同时得罪了藩镇、宦官、朝臣这三个最大最强的群体,皇位显然不可能长久。于是各路势力纠结到一起,以唐顺宗身体孱弱为由逼迫唐顺宗禅位。就这样,仅仅做了三个多月皇位的唐顺宗,在各方势力的威逼下,只得无奈宣布禅位,五个月后便郁郁而终。纵观唐顺宗的一生,虽然相对于其他中晚唐皇帝来说,他的名气并不大,当他却以自己孱弱的身躯为唐朝国祚争了一番,倒也值得敬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