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退休制度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利弊?
唐代的退休制度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利弊?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一、中国古时候退休制度概述
在中国古时候,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无力继续任职,就可以辞去职务,颐养天年。几千年来,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退休制度。
古时候将退休叫“致仕”,《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中说:“退而致仕。”同时,也可以称为“致事”、“致政”、“告老”等。
中国的退休制度,在周朝时就有了。周朝官员退休后,卿大夫致仕“国老”,一般官吏致仕“庶老”。《周礼·王制》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礼记·曲礼》中说:“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
到了汉代以后,70岁致仕就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沿袭了很多个朝代,直到金朝才改为60岁致仕,朱元璋称帝后,再次确定了60岁致仕的政策,并一直延续到清朝。
到了唐代,才正式有了“退休”一词。唐代文学家韩愈《复志赋序》:“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二、唐代退休制度的特点
在唐代,退休制度作为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一套较为完善的运行模式。由于退休制度的推行,新老官员之间进行着新陈代谢,有力保证了国家的正常运转,促进了政治、经济的不断进步。
唐朝退休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退休年龄较比较灵活。
唐代官员退休年龄,基本沿袭了“七十而致仕”的规定,但并不是强制要求70岁退休。《唐会要》中记载:“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可见,唐代的退休年龄是比较灵活的。除了年龄,还要看健康状况与政绩。通常,对身体好的人可以延长,对于政绩显赫的官员,70岁以上也可以继续任职;对于年老体衰者,政绩庸碌者,也可以要求提前退休。
但根据史料的记载来看,唐代绝大多数官员都不是70岁退休,有的提前了,有的退后了。
比如传说中的“托塔李天王”李靖,60岁时就以足疾为由申请病退,“门神”尉迟敬德,50岁就退休了。
唐代很多高官年到了70岁还不愿退休。比如贺知章85岁才告老还乡,写下了著名的《回乡偶书》。武则天时宰相苏良嗣、唐懿宗时卢龙节度使张允伸都是在耄耋之年才决定辞官。
唐朝统治者在退休年龄规定上的灵活性,使得70岁时退休的官员为数甚少。
第二,退休高官的待遇丰厚。
为了酬劳官员一生对朝廷和国家的贡献,唐代对退休官员的待遇非常优厚。有政治方面的待遇,也有经济方面的待遇,但这种待遇一般只对五品以上高级官员。
在政治待遇方面,唐代允许退休官员参政议政。
唐代退休官员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的朝觐时,行立序位高于在职官员,这个规定,一方面是为了让经验丰富的老臣对国家出谋献策,发挥顾问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朝廷对他们的尊重。
声望极高的官员退休时,仪式也很庄重。贺知章告老还乡时,唐玄宗亲自饯行,并令六卿百官供帐长安青门。
政治上的优待,激发了元老们的参政热情,老臣们在退休后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比如魏征退休后,还经常向太宗表达自己对政事的看法。李靖退休后,唐太宗也允许他参议政事。
在经济待遇方面,唐代退休官员的待遇依据级别而定。
唐前期曾规定:“诸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也就是说,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员,享受原俸禄的一半的待遇。
此外,对于生活困难者,还可申请补助。另外,新皇帝即位、郊祀等举行大典时,退休官员也能获得一定的赏赐。
然而,对于六品以下的官员,待遇就不同了。天宝九年(750年)玄宗下令:“如闻六品以下致仕官,四载之后,准各并停。念其衰老,必籍安存,岂限其高,而恩有差降?”
这条规定是说,六品以下官员,在750年前退休的,只可拿四年的半禄待遇;在750年之后退休者,才可以享受终身半禄的待遇,这项规定到了公元827年时,被唐文宗下令取消,六品以下的官员在退休后分文无有。
第三,退休高官享有荫补及其他优待。
唐代还有“致仕荫补”的制度。也就是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后,子孙后代可以依其长辈特权获取官位。在唐高宗时期,第一等功臣,其亲属在朝无五品以上官者,后代可选一人接五品官;第二等功臣,无五品以上官者,后代可选一人为从六品。
同时,唐代时官员在被批准退休时,一般都要比现任官职高出一些,以此作为对退休官员的一种酬劳。
此外,退休官员去世时,在丧葬上都有一定的优待,被称为“赙”,退休官员还可追封、陪葬、立碑等等。
三、唐代退休制度的弊端
从上可见,唐代时官员退休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但还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首先,退休年龄缺乏强制性,致使部分贪权的官员久仕不退。
虽然纸面上有70岁的规定,但具体操作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致仕一般都是官员主动提出来,然后由皇帝决断。部分贪恋权位的官员赖在官位上不肯退休。有些人甚至到了耄耋之年,仍服朱持笏,老死于官位。比如驸马都尉窦诞年老病重时,与唐太宗说话已昏忘不能对,仍尸禄而不退。宰相许敬宗因年老体弱
, 不能步行 , 每日“乘小马入禁门至内省理事”,此时他已经80多岁。
对于这种贪恋权位者,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著名的《秦中吟·不致仕》诗中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赞扬了汉朝主动退休的两位高级官员疏广和疏受,批判了那些贪恋禄位的唐代高官。
其次,唐代对退休官员的待遇非常优厚,但只限于高官阶层,助长了下层官员的久仕不退之风。
唐代对退休高官也不错的待遇,然而,六品以下的下级官员退休后没有保障。比如唐代诗人孟郊、贾岛都是在副县职任上退休,最后都因生活无着、贫病交困而死。
这种非一视同仁的退休制度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那些缺乏保障的下级官员迟迟不愿退休,因为他们要考虑晚年后的生活。这种制度,也挫伤了下级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助长了工作中混日子、人浮于事的风气。
唐代后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政治经济不断地走向衰落,应该说与这种退休制度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