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为什么越来越强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为何越来越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翻开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你会发现,自从宋朝之后,中国古时候很难再现强汉盛唐之风,汉民族越来越弱,而少数民族越来越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最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的原因就是,第一、中原政权统治思想的转变,即,皇族政权主要的治国思想为为重文抑武、以文统武,直接导致国家在军事方面的薄弱,第二就是儒家思想的兴盛,要说,虽然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要论起儒家真正兴盛,应该是在宋朝,儒家思想的兴盛直接阉割了中国的尚武精神。这两者确实导致中国在军事方面越来越弱。以至于被少数民族三度亡国,即,金灭北宋,元灭南宋,清灭明朝。而在此之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仅有西晋因“八王之乱”的内部原因从而导致五胡乱华,中原政权才被少数民族所灭,但是,即便如此,少数民族也没能统一全国。
其实,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直接导致了军事方面的薄弱,只是会被很多人忽略而已,至今也鲜为人知。那就是中国征兵制度的变化。
我们可以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古时候的征兵制度,在我国古时候征兵制度主要分两种,那就是征兵制和募兵制,而这两种征兵制真正意义上的分水岭就在宋朝。也就是说,在宋朝之前,主要是征兵制,而宋朝之后,主要是募兵制。我们就简单来看了解一下,这两者的差别。
第一、在古时候,征兵制度下是不用给士兵付工资的,也就是义务当兵,包括当兵所需的必需品也是需要自己准备的包括武器啊、马匹啊、包括衣服、粮食等(花木兰替父从军时就曾备这些东西),而在募兵制度下,这些东西是需要国家支付的,这对国家的财政来说,可谓是很大的一笔支出,所以,没有足够钱财的情况下是没法打仗的、而且在征兵制下,很多时候是“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国家不需要白养着那么多的士兵。而募兵制却是一日为兵,终生为兵,国家需要大量的财力来养这些士兵,没有战争也得养着。
第二、在征兵制之下,成年的男人是有当兵的义务的,国家会定期的对这些人进行军事训练,相当于全民皆兵,而且老百姓对报名参军有着强烈的意识,对报名参军、保家卫国的认可程度很高。而在募兵制下,将强迫参军变为自愿参军,很多人就不愿去参军,民间的尚武之风也就变弱了。
第三、在征兵制之下,一个地区的士兵,经常会被安排在一起锻炼,配合会很默契,而且,很多人都是相互认识的,也有些是亲我关系。这样在战场上,就更团结,战斗力也自然更强。而在募兵制之下,看似挑选了强兵悍将,但是与征兵制相比较,战斗力还是略逊一筹
。
正是因如此,实行征兵制的秦、汉、唐等,可以使举国之力去对抗少数民族,军队战斗力也强。
而到宋朝之后,军队大都采用募兵制,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国力,而且没有了“全民皆兵”的基础,加之宋朝重文抑武、以文统武的思想,使得军队战斗力极其弱。典型的民富国穷,对外军事更是越来越弱。而在宋之后的金、元、清,所采取的依然是征兵制,全民皆兵,“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打一场仗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少数民族却几乎没什么太大的成本付出。
有人说,自唐之后,少数民族的战斗力越来越强,而中原王朝越来越弱,是因为少数民族越来越强了,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在政治制度的影响下,中原变弱了,此消彼长,显得少数民族越来越强了。
由此来看,中原政治制度以及从征兵制到募兵制的巨大改变,是至唐宋之后,中原越来越弱,少数民族越来越强的重要原因。其实,从现在来看,很难评判征兵制与募兵制这两者的好与坏,并不是征兵制就一定好,而募兵制就一定不好,募兵制是在大社会背景下的大势所趋的必然之举。对于小国来说,征兵制必然是要比募兵制好的,特别是全民皆兵这一项。但是对于大国而言,现在军队所需耗费的巨大财政支出,是任何一个大国也负担不起的,募兵制又要优于征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