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只是一个三品官 那么三品以上又是什么官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宰相,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神探狄仁杰》是一部较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剧中狄仁杰的官职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按照唐代的官制,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为正三品,也就是实际上的宰相。

image.png

  宰相统率百官,按说应是正一品大员,为何狄仁杰只是个正三品呢?如果连宰相都是正三品,那么以上的一品、二品官又都是什么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唐代的官职入手。

  唐代文官体系中,品阶最高的是三公、三师,均为正一品。但三公、三师是一种无定员、无实权、无僚属的荣誉性头衔。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

  唐代官职制度又颇为复杂,其中关系到另两个概念——散阶和爵位。散阶分为二十九等,其中的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特进(正二品),光禄大夫(从二品),论其品级皆高于宰相。爵位就很好理解了,实际上这不是衡量官员品级的一个概念,但也有相对应的品级,如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地位也在正三品的宰相之上。

image.png

  当然,上面所说的散阶和爵位和职事官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要不就是名誉性头衔,要不就是食邑,但都没有实权。这里重点要说还是宰相,即三省长官。

  1、中书省

  中书省,在隋代时称内史省。唐武德三年改为中书省,龙朔中改为西台,光宅初改为凤阁,开元初更名为紫微省,旋又称中书省。按唐制,中书省分为内外两省,设在宫中者称为中书内省,设在外朝者称为中书外省。

  中书省的主要工作是撰拟诏敕、参议表章和审断政事。唐代宰相决策机构——政事堂就设在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二人,正而二品(唐代宗以前为正三品),被尊为令公、紫微令、右相等。

image.png

  2、门下省

  门下省,唐初设置,龙朔二年改门下省为东台,垂拱元年改门下省曰鸾台。门下省所长官为:侍中二人,正二品(代宗以前为正三品)。侍中在高宗、武后、玄宗三朝曾一度改名东台左相、纳言、黄门监、左相等。

  侍中地位显要,其主要职掌是审议诏旨奏折,可封驳、涂归,参与核心决策。唐代制书格式,开头总是“门下”二字,然后才是中书所拟制书的正文,下具中书省主要官员姓名,然后是门下省主要官员姓名及复审意见。

  3、尚书省

  唐沿袭隋制,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决策、执行的总机关,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皆为宰相,当然也有互相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三省之中,仍以尚书省为主。尚书省作为中枢行政机构,其权位职能相当重要,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曾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白司所秉,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

image.png

  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置一人。因唐太宗李世民在登上皇位之前曾当过尚书令,因此,该职务后来不再授人而空缺,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实际主官。

  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因尚书令一职空缺,左右仆射实际为尚书省长官。位高权重,管理六部,总辖重要行政事务。

  从以上对三省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宰相实际上就是三省的长官,但并非都是正三品官。如果以时间划分,唐代宗之后,三省长官均为正二品;如果以三省重要程度而言,那么尚书省在唐初时期就排首位,其左右仆射皆为从二品。

  三省长官因其位高权重,与皇权多有冲突。因此唐太宗后期,设立了政事堂,由三省长官或其他官带某种头衔被委以宰相之任,如参知政事、平章国计等。凡军国大事,先在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请旨。

image.png

  政事堂设立后,不论其是否为三省主官,凡是参加政事堂决策会议者皆可称宰相,反之则否。太宗时期,因侍中、中书令品位高,不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加“参预朝政”、“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平章国计”等名号。

  此后,又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叫法,意为与两省首官中书令和侍中有同等权力,即同为宰相。反之,尚书仆射如未加此类衔,则不能称之为宰相。

  狄仁杰的官名为“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其“凤台鸾阁”指的是中书省的别名——凤阁;“三品平章事”,其实就是与中书令和侍中有同等权力,可视为宰相。

image.png

  事实上,狄仁杰“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不是唐代皇帝封的,而是导演封的。历史上,狄仁杰确实拜过相,但官职却是: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后拜纳言。这里的纳言就是门下省侍中。他死后,又追封文昌右相,右相指的就是中书令。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