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个特殊的官职无人愿意担任!尚书令一职是怎么来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尚书令一职的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唐朝建立后,中央官制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批驳诏书)、尚书省(负责执行决策),其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同为宰相,而尤以尚书令的地位和权力最重。有唐300年间,统共只有两个人担任过尚书令的职务,而绝大多数人,即使功劳再高、能力再大,对于这个职务却都是唯恐避之不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尚书令一职始设于秦朝,主要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西汉沿置。到汉武帝时期,为限制相权,用尚书令处理天下奏章,逐渐使其成为处理中央政务的主要机构。东汉时期,尚书令的职权更重,朝廷政事一以委之,而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虽然地位尊崇,但已沦落为“坐而论道”的角色,不再承担具体实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官不常置,而尚书令遂与中书监(令)、侍中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职务,其部门职权与属员设置也更加明确化、规范化。隋朝建立后,正式建立三省六部制的体系架构,并明确规定三省长官同为宰相,而先前的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完全变成荣誉虚衔。

  唐高祖在位时,李世民一直担任尚书令

  唐朝建立后,沿袭隋制,不过三省长官虽然同为宰相,但品级和权力却并不相同,其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侍中与中书令则为正三品。而且尚书令统领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权力较之侍中、中书令是相当的大。唐高祖在位期间,秦王李世民一直担任天策上将、尚书令职务,成为文武百官之首,并由此走上政变夺权之路。李世民称帝后,意在集中皇权、限制相权,便将位高权重的尚书令一职闲置不设,而以其属官左、右仆射作为尚书省的长官。

  唐太宗对尚书令一职的处置,被后世帝王沿袭为惯例,等到了唐玄宗时期,甚至将左、右仆射的职权也架空起来。不过对唐朝闲置尚书令一事,传统的说法认为由于太宗昔日做过此官,所以后世人臣便不敢再出任此官,绝大多数人,即使功劳再高、能力再大,对于这个职务也都是唯恐避之不及。比如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奇功的郭子仪,便以太宗曾任此官为由,坚决推辞尚书令一职,以至于代宗皇帝感慨之余,还将此事载入国史。

  唐德宗即位前曾出任过尚书令

  不过此说大为可疑,因为太宗之后,明明还有一个人当过尚书令,并且不久后还当上皇帝,此人便是唐德宗李适。李适为唐代宗之子,因在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以“大功”在公元763年出任尚书令一职,并于次年被立为皇太子。又过了5年时间,李适正式登基为帝。“(宝应二年十一月)河北平。(李适)以元帅功拜尚书令,食实封二千户,与郭子仪等八人图形凌烟阁。”(《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从唐太宗和唐德宗的经历来看,尚书令之所以久废不置,除了权力太大之外,无意间还跟皇位沾上了边,所以后世人臣为避嫌计,很少有人敢于动这个官职的念头,以防止被打上“谋朝篡位”的标签。终唐一朝,胆敢觊觎尚书令一职的,没有一人能得以善终,例如唐昭宗时期的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在要挟皇帝授予他为尚书令未果的情况下,起兵反叛,结果最终被朱全忠诛杀,其遭遇便是前车之鉴。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前曾自封为尚书令

  甚至在五代时期,臣下不得出任尚书令的禁忌依然影响着时人,而敢于出任此官者,鲜有得以善终者。例如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晋王李存勖都曾出任此官,然而前者被李存勖灭族,后者称帝三年后即众叛亲离,自己也被部下射杀,让人不得不怀疑,一定程度上是尚书令这个职务给他们带来的“诅咒”。

  宋朝开国后,虽然依旧设立尚书令,但其已完全沦为虚职,成为名义上极品官号,甚至比三师的班次都高,但根本没有任何实权。元朝也设有尚书令一职,作为尚书省的长官,但也是久废不置,就算是设置的话,一般也只能由皇太子兼任。明朝建立后,正式废除尚书令。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