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节度使这个官职?唐朝的节度使问题有多严重?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的节度使问题有多严重?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节度使虽然是大唐帝国的新设计,但是演化的特点更明显。也可以说,节度使是大唐这个母体自发演化出来的。所以,它的适应性极强,一旦成为问题就是系统性问题,根本就无法轻易解决。

  全民皆兵向职业军人的功能演化

  这个演化的动机,是战争规模与持续时间的需要。

  不仅唐朝遭遇这个问题,汉朝也遭遇了这个问题。随着中央帝国的对外拓展,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所以,那种全民皆兵的戍守徭役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于是,职业军人逐渐成为帝国军力的重要依靠。

  西汉末年以及东汉,其针对草原的战争,往往都是大比例的使用胡人军队。胡人军队,就是一种职业军人。

  唐朝的府兵非常彪悍,但只能中原最强悍、只能短期最凶猛。因为他们不是职业军人,他们还要稼穑乡里、养家糊口。同时,帝国的财政和经济,也需要这些人来维护。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从唐太宗反击东突厥开始,到玄宗与吐蕃争战河湟西域,大唐几乎无年不战,而且都是那种千里、万里出兵的大战争。府兵被使用到这种程度,就真心无法适应了。所以,需要一批职业军人来代替初唐的府兵。

  府兵制谢幕,但帝国仍旧征战不止。于是,这个功能需要节度使担负起来。节度使治下的职业军人,可以实现帝国的扩张功能。

  不给钱但给政策的演化基因

  大唐的财政,远不如大隋充裕。其原因不是大唐的土地不够大、不是大唐的人口不够多、也不是大唐的经济不够好,而是大唐的财政能力太弱。

  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但就是在贞观之治的上升期,大唐遭遇了财政困难。困难到什么程度?朝廷官员发不出工资。

  如果李世民有隋文帝杨坚的决心气魄,他应该直接向大隋抄作业,就是重新丈量土地、重新统计人口,打击隐藏土地和人口的豪门大族,以扩大帝国税基。但是,李世民恰恰没有这么做,他在对外战争方面很雷厉,但在对内统治上一点儿不雷霆。

  李世民和大唐,有自己的不得已。因为重回关中本位的大唐,既得罪不起关陇集团,也得罪不起山东豪族。李世民也就只能多谈谈问题、多解决问题,而不能去触及根本地抄作业。大唐只能采取权宜之计,即:不给钱但给政策。这成为唐朝财政政策的路径依赖。

  三省六部各级衙门,不是开不出工资吗?那好办,给你土地,你们去收取地租;再不行,就允许你们去放高利贷;还不行,就把汉朝的老办法,盐铁专营捡起来。甚至,皇帝直接操刀,李世民专设“捉钱令史”,中央朝廷70多个衙门,每个衙门配了9个捉钱令史的编制,专门去搞钱。到了玄宗时期,捉钱令史升级为转运使、租庸使和盐铁使。旁门左道的财政手段,成了大唐的主要财政来源。

  这个财政逻辑成了大唐的统治逻辑,也成为节度使的演化基因。其为节度使制度的演化形成,提供了可能。

  帝国朝廷无力解决对外战争的财政问题,中央拿不出钱来,所以给不了钱;但朝廷有得是权力,所以给得了政策。封疆大吏,要养兵、要辎重、要战争,这都需要钱。中央不给钱,但是给你们政策。节度使本来是管兵的,却往往兼任转运使、支度使、营田使等搞钱的职位。而其底层原因,就是唐的财政逻辑。

  帝国做大到地方做大的央地关系演化

  大秦与大汉,实施郡县两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强化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一个郡就是再大,也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地方割据。但是,这个模式也有弊端,就是郡县太多,中央管不过来。特别是随着帝国规模越来越大,就只能设立更多的郡。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史书记载起初三十六个郡,但后期增加到了40多个。汉朝则更多,到了西汉末年,郡国(郡以及推恩后的小诸侯国)已经超过一百多个。而中央三公九卿就这些衙门,根本就管不过来。

  这个央地关系,到底该怎么处理?

  汉朝的做法就是派刺史,中央定期向各地派遣钦差大臣,监察各地郡县。后来,刺史变成固定职位,成为郡县的直接长官。东汉,直接分全国为十三个刺史部。所以,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有郡守级诸侯,还有刺史级诸侯,而闹得最凶的肯定是刺史级诸侯。因为地方大、人口多,完全有实力跟中央分庭抗礼、形成地方割据。

  唐朝也是这个演化过程,公元639年全国就有358个州府、1551个县。靠三省六部这些中央衙门根本就管过来,于是分全国为十个道,设置采访使进行监察。到了玄宗时期,又增加到十五个道。而边疆胡人地区,还有大量的都护府或都督府,其土地面积和军事实力都很强。

  唐朝的道,确实没有形成东汉末年的刺史级诸侯。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边疆和重要地区的节度使,会兼任采访使或观察使的监察职位。这就为节度使掌握地方行政提供了可能。

  节度使是大唐的创新,但也是一种演化产物

  节度使,是一个新名词,但解剖来看,就会发现它的演化线索。

  首先是这个节字,全称是符节、节钺、虎符,是调兵遣将的凭证、国家的权力象征。苏武留胡节不辱,这个节就是国家的象征符号。

  其次是使字,可以理解为:代表朝廷或皇帝,监察地方和执行某种专项的钦差大臣。汉朝的刺史、唐朝的各种观察使、经略使,都是这个套路。

  然后是功能,魏晋南北朝的史料中常有“都督数州诸军事”、“总管数州诸军事”的职位设置,如淝水之战的谢玄,官至“都督徐、兖、青、豫、冀、幽、并七州诸军事”。

  所以,节度使的设置来源,就是代表皇帝和朝廷、统领军队外出作战的,如唐朝的行军大总管等。

  在大唐府兵制模式下,战争结束,应该将军归朝、府兵归府。但是,边地战争日益频繁,出征之将和出征之兵就逐渐由临时变成了常态。

  将军可以成为常设,但府兵不能。所以,就需要用职业军人代替临时征调的府兵。加之均田制瓦解,帝国府兵必然要向职业军人转变。这也是一个历史的常态,唐朝如此,汉朝也如此。

  因为大唐帝国奉行不给钱但给政策的统治逻辑,所以节度使开始管钱了。

  又因为帝国疆域扩大,节度使往往兼任采访使和州刺史,所以节度使可以理政了。

  再因为节度使还有朝廷钦差大臣的身份,一般还要持旌节,代表中央权威、专赏专罚。

  于是,节度使,就这样一点儿一点儿地演化成型。到了唐玄宗时期,节度使不仅成为正式官职,而且其职权也从军队扩展到地方的财权和政权。

  至此时,节度使的力量就已经不是中央能控制的了,但中央可以在节度使之间搞平衡。

  唐玄宗让安禄山担任平卢、范阳两地节度使,雄踞河北这个帝国经济中心。甚至,后来还把河东节度使的位置给了他,却不担心他造反。其原因不是中央的力量有多强,而是哥舒翰担任河西节度使、安思顺担任朔方节度使,有这两个节度使拱卫京畿,玄宗皇帝心中有底。另外,还有西域战神高仙芝,在长安担任右金吾大将军、密云郡公。

  然而,唐玄宗和大唐朝廷万万没想到,安禄山就是造反了。“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终结了盛唐。但其影响,不止终结盛唐这么简单,而是彻底引爆了节度使问题。自此之后,大唐帝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对外开疆拓土,而是开始解决内部的节度使问题。

  但是,节度使不是一个官职那么简单。因为它是演化的产物。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涉到军政、财政以及央地关系,就是系统性问题。到最后,不是大唐解决了节度使,而是节度使终结了大唐。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