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都督和大都督有什么不同 揭秘两个职位之间有什么区别
唐朝都督和大都督有什么不同,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前面两次讲到唐朝节度使的时候,曾经说到,最早的节度使,就是被朝廷授予使节的都督。而都督这一官职,从唐朝初年开始,直到唐朝灭亡,一直都存在。在唐朝的时候,都督这个职位,可以说是地方的军区司令,掌管一个地区的军事大权。都督这一职位,最早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当时天下大乱,设立都督是为了更好的统兵打仗。唐朝的时候,也是一样。为了开疆拓土,就设立了都督,让他们可以统领军队,方便开疆拓土。不过,唐朝初年的时候,为了防止都督拥兵自重。于是,就把都督跟士兵分开。
唐朝初年的都督,虽然掌握军权,但士兵却掌握在中央朝廷当中。这些士兵,平时都在农田里种地。遇到战事爆发的时候,士兵们才带上自己准备的装备和战马,到前线厮杀。也只有在这个时候,都督才真正掌握了军权。但是,等到战事结束后,都督还是需要把自己的直接统兵的符信交给朝廷。
平时的时候,他们一般都是负责军队的后勤,地方的治安,以及管理当地民户的责任。也正是因为都督身上都担当着军事重任。所以,在内地一些都督被裁撤后,边地上的都督依然被保存下来。
不过,在贞观时期,全国依然有41个都督府。每个都督府下面,又管辖着几个州府。而在唐朝的时候,在地方,设立了三种不同的都督,分别是上都督、中都督和下都督。每个都督掌管的州县品级不同,名称就各有不同。而大都督,可以直接管辖都督。他们管辖的州府,最低都要超过十个。
跟都督不同,大都督这个职位,朝廷一般只会让那些宗室里的王爷们,或者朝廷重臣兼任。因为大都督这个位置实在太重要了。一次出兵带着那么多兵马,万一造反,皇帝就真的吃不了兜着走了。不过,因为宗室里的王爷也都是兼职担任着一职位,实际上处理大都督任内事务的,都是这些王爷的长史。
长史这一职位,身份更接近于幕僚,擅长处理实际事务。一般的长史,地位都不高。但大都督府下的长史,身份相当于州府的刺史,握有实权,甚至还会兼任节度使,地位极高。
而设立大都督这一职位的地方,也都是唐朝非常重要的地方。唐朝就曾在扬州设立大都督府,因为这里关系到东南半壁江山的稳定。
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虽然在唐朝中期的时候,逐渐由都督被授予使节,成为节度使。但这也造成了节度使地位的逐渐崛起,都督府的地位逐渐下滑的过程。
尤其是节度使逐渐握有藩镇,掌握地方的军权、财政权、人事权,以及可以自行招募军队和得到世袭的权力后,都督在唐朝的重要性,更是不断的下滑。虽然没有明文废止都督这一职位,可是,在实际上,它的存在,也是名存实亡。
而到唐朝以后,虽然也有使用都督、大都督这两个名称的官职,但在实际上,跟唐朝时的官职,已经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