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吃隋朝粮食”的说法,在后世看来为什么绝非空穴来风?
作为中国古时候一个出名的短命王朝,隋朝却一桩常被拿来贴金的业绩,那就是雄厚的粮食储量。甚至“隋朝粮食到唐朝还没吃完”的说法,亦常被津津乐道:我大隋朝别看短命,可就是有钱啊!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这种说法靠谱吗?首先,从技术角度说,隋朝年间,正是中国古时候粮食仓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以考古发掘的隋朝含嘉仓为例,这个仓库以红烧土做成窖低,窖低壁部上涂有两毫米的防潮层(桐油材料制成),防潮层上还铺有木板与干草。粮仓的防腐防潮技术大大提升。这仓库里的粮食,倘若从隋末放到唐初,食用是没问题的。
而这“唐朝人吃隋朝粮食”的说法,也绝非空穴来风。贞观十一年唐朝名臣马周就曾感言:“(隋朝)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单这一地隋朝仓库的粮食,就叫唐王朝受用到“贞观盛世”年间。如此奇景象,参考隋朝巅峰年间的“富庶”,必须说,只是小儿科。
在完成了一统南北大业后,又经过隋文帝近二十年励精图治,蒸蒸日上的隋王朝,耕地面积已突破五千五百万顷,高速发展的农业生产,很快为这新兴强国积累了巨额财富。单看《隋书》里记载的隋炀帝各类“活动”,动辄就是“营费巨亿万”。唐朝贞观年间,高昌王宇文泰觐见唐太宗,看过了“贞观之治”的繁华后,却淡淡吐槽了句“非复有隋之比”。您这“盛世”,比隋炀帝的“大活动”差远了。
而比起隋炀帝的各类“大活动”,隋朝“炫富”炫到更深入人心的,就是其雄厚的粮食储量。从隋文帝年间起,隋王朝就大修粮仓,到了隋炀帝时代,各类粮仓常见震撼场面:洛口仓有3000个窖仓,每个窖仓可装粮八千石。回洛仓“周回十里,穿三百窖”。这类规模的大粮仓,遍布隋朝北方要地。单洛口仓和回洛仓这两地,储粮就在两千万石以上,相当于七百年后,元王朝岁粮收入的近一倍。
而且,这一类“大块头”的粮仓,在隋朝的鼎盛年代里,几乎是处处粮满仓。甚至遍布隋朝民间各地,专用于荒年自赈的义仓,储粮都接近一千万石。如此“家家户户粮满仓”的盛景,也叫《贞观政要》发出感慨:“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甚至几百年后,元朝史学家马端临,也对这“五六十年粮食吃不完”的富庶,一声隔空赞叹:“古今称国内之富有者莫如隋”。短命的隋朝,却是多少后人羡慕的“土豪”。
那么问题来了,“土豪”到“五六十年粮食吃不完”的隋朝,怎么仅仅三十八年不到,国家就玩完了呢?这常拿来给隋朝“贴金”的粮食问题,就能给出一个实在答案:隋朝粮食这么多,老百姓却吃不着。
就以理论上最该用在老百姓身上的“义仓”储粮为例。这本来应该让老百姓“自赈”的义仓,在隋文帝年间时,就打着“防止老百姓浪费”(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于后乏绝)的名义,将其管理权交给各地州县。到了隋炀帝年间时,义仓的粮食更大量被挪用,“自赈”?几乎空谈。
而那些物资雄厚的大型粮仓,对于隋朝的草民百姓来说,更是可望不可及。隋朝对于仓库的管理和粮食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法律。这在和平时期没有问题,但到了非常时期,所谓“严格管理”,却成了苛待盘剥百姓的借口。
比如隋炀帝讨伐高句丽的战事打响后,赋役沉重的隋朝大地,又遭到天灾肆虐,虽然各大仓库的粮食储量依然充沛,可是“吏皆惧法,莫肯赈救”。哪怕好些地方“皮叶皆尽”,也就是树皮树叶都叫饥民吃光了,当地官员想的,却是要守好宝贵的粮仓,别让这香喷喷的粮食被百姓拿走。大灾时地方官“闭仓不恤”的记载,见诸隋末各类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