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公主是怎么选驸马的?有什么要求呢?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历朝历代公主婚嫁的问题上,唐朝公主最为人关注,网上常有唐朝公主为什么嫁不出去的问题,看起来颇为好笑,其实唐朝公主并不会嫁不出去。
根据 《新唐书 》和 《唐会要
》的记载,唐朝公主共212位,明文记载出嫁者132人,早逝未嫁者28人,出家为道士者12人,不详者40人,所以这80个只是没有明文记载出嫁的,并不都是未出嫁。在这些出嫁者当中,还有二嫁乃至三嫁的,表明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
说完了唐朝公主并非剩女集中营,我们再来看看唐朝公主是怎么选驸马的。唐朝选驸马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可归根结底,都是由皇帝亲自考核选定。
古时候盛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在唐朝已经从“礼”进步到了“法”的程度,《唐律疏义 ·户婚律
》严格规定了父母等主婚人在法律上对婚姻所负的责任,子女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因此,子女的婚姻往往被当作联姻加强家族实力的工具。
于皇家而言,公主的婚姻也是国家稳定的筹码,要为国家需要而服务。在帝制时代,国家需要就是皇帝本人的需要,确切点说,是巩固皇帝皇位的需要,而不是子女幸福的需要,即重公权、轻私权。
随着时代的发展,巩固国家的阶层会发生变化,这也导致唐朝驸马的出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初唐以关陇士族及功臣子弟为主,少有下嫁山东士族的;盛唐时以外戚为主,亲上加亲;中唐时以节度使子嗣为主,因为他们手握兵权,需要安抚;晚唐文学之风渐起,文学士族逐渐多了起来。
当然,还有对外和亲的公主,这一项多是用宗室之女封为公主代替,真公主和亲的比较少,可能皇帝也不想女儿太受罪吧。
驸马出身的变化,反映出了唐朝皇帝的选婿原则,即根据现实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予以包办,以此达成拉拢臣下、安抚强臣、褒奖功臣等等目的。
问题在于,皇帝居于深宫大内,不了解哪家有适龄青年,需要其他人提供信息,这就有了其他选驸马的方式。
第一,朝臣举荐。
名义上皇帝是公主的主婚人,但皇帝从不为公主主婚,这也是公主名称的来源。在周朝时天子之女称王姬,因天子自视是天的化身,不便给女儿主婚,所以王姬出嫁时由诸侯主婚,故称公主,到汉朝成为皇帝女儿的封号。
唐朝也一样,皇帝往往委托位极人臣的王公主婚。在选驸马时,一般都是皇帝下诏、朝臣举荐、皇帝拍板。比如唐宪宗“遂令宰臣于卿士家选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唐宣宗“诏于士族中选人才尚公主
” 。
这种由朝臣举荐的方式,类似于“媒妁之言”,只不过这个媒人很不好当。因为唐朝公主地位高,驸马居于从属地位,眼看他人男尊女卑、三妻四妾,自家却是平地生公府,天天受气,哪个士族愿意娶公主啊?即便有,还要看皇帝满意不满意呢,媒人夹在中间,可谓两边不是人。
比如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官居宰相,帮唐宣宗物色驸马,选中了新科状元郑颢,郑颢因此成为史上唯一一位状元驸马,然后隔三差五就告白敏中的状,对其是恨之入骨。唐宣宗倒是明白人,郑颢告多少状,他就压多少奏章,白敏中安然无恙。
第二,皇后挑选。
唐朝皇后的权力是很大的,大到皇帝都不想给自己惹事,不立皇后,导致唐朝的皇后位空缺百余年。而作为一国之母及公主嫡母的皇后,自然能对驸马人选提出意见。
最为凶残的武后,就为太平公主的婚事操了不少心,太平公主二婚时,武后杀了看中的武攸暨之妻,然后让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还有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婚事也是武后安排的,武后把她们嫁给了当值卫士,以此泄愤。
这种选驸马的方式也有一定合理性,因为皇后需要接待大臣女眷之类的,对外朝八卦及适龄青年的了解远比埋头处理政务的皇帝要强。
第三,外戚举荐。
唐朝的驸马虽然比较憋屈,但在初唐和盛唐多少还能参与到政治生活,作为皇帝的亲戚,他们的身份也还可以,为了扩大自家的利益,驸马把自己的亲属推荐为驸马是常事。大多数时候,都是首选自己儿子,所以帝甥尚主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巴陵公主嫁姑母平阳公主之子、临晋公主嫁姑母代国公主之子。
此外,有些驸马体谅岳父(或舅子),把自己当成了第一类的媒人,在皇帝下诏时举荐他人,比如上面的郑颢,他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替岳父唐宣宗物色女婿去了。
不过郑颢跟白敏中不同,白敏中是在他不愿意的情况下强拉硬拽,他则是事先咨询候选人意见。他欣赏于琮的才华,于是在唐宣宗选驸马时问于琮要不要当驸马,获得于琮同意后,他嘱咐贡举主考官,把于琮选为进士,然后于琮就娶了广德公主,走向人生巅峰(这是个励志故事,于琮官至宰相)。
以上三种,就是唐朝公主出嫁的主要媒人,皇帝高高在上(明面上),离宫外有点远,他们充当的就是皇家与高门士族之间的传声筒,帮助皇帝获取各家的婚姻信息,以此来决定联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