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外交制度是怎样的?使臣出访有什么规范与影响?
大家好,这里是为什么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唐朝使臣的故事故事,欢迎关注哦。
《送人随大夫和蕃》: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圣主今无外,怀柔遣使臣。大夫开幕府,才子作行人。解剑聊相送,边城二月春。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民族。在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以前,中国古时候的历朝历代的外交政策皆呈现出兼容并包,开放自由的态势。特别是在唐朝盛世下,民族融合,藩国来朝,形成了海内外多民族汇聚于长安,使得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文化交流国际都市。
几乎每年,各藩国使臣带着丰厚的土产物资前来朝贡进献,以示两国交好。而唐朝作为一方大国,亦会派遣使臣出访周边国家。究竟唐朝的外交制度是如何规范出访使臣?唐朝使臣出访的国家又有哪些?唐朝使臣出访,对当时的社会有何贡献呢?
事关一国外交的唐朝外交使臣
李唐一朝的统治者本身就具有鲜卑血统,这让唐朝统治阶层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外交策略相对柔和,并且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唐朝更加亲近。这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可得“天可汗”之称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唐一代能与周边国家进行密切的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离不开唐朝建立的外交制度。而唐朝的外交使臣作为沟通内外信息的传播者,在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唐朝的外交使臣是唐对外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实践者。
唐王朝作为当时重要的国际秩序维护中心之一,对肩负外交重任的外交使臣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总体看来,唐朝外交使臣的出访皆带有一定的政治任务,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根据不同的出使任务与性质,唐朝使臣亦有不同的名称,《旧唐书》中明确提到的使臣之名称有:册立使、吊祭使、告哀使、告册立使、宣慰使、安抚使、和亲使、会盟使、答贺正使、报聘使、责让使等十余种。
唐朝对外交往非常频繁,为了更好地完成出使任务,以维护唐朝的国家利益,唐朝对使臣的选任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一般情况下,唐代外交使节的选派是由门下省负责,皇帝、执宰也有权力直接选任使臣。能够成为一国使臣的人,要有一定的仪容风度,体貌丰伟,能言善辩,并且熟悉周边国家的基本情况,有胆略。往往唐朝的使臣都是出生于有名望的世家的能臣。出使他国之时,整个使臣队伍的构建亦有章程,整体上以文职官员为主,武职官员为辅;多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多带宪职出使。
唐朝使臣出访的周边各国
受唐朝地理位置与环境的影响,其使臣出访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唐朝东边诸国、南亚诸国以及西亚国家。唐朝的东边诸国以日本为主,人们熟知的“遣唐使”是当时两国友好交往的典型代表。随着“遣唐使”的频繁来访,唐王朝也派遣使臣前往日本,其主要任务是“伴送”“护送”日本“遣唐使”回国。
除日本外,当时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新罗,亦是唐朝使臣出访的国家。朝鲜半岛的国家基本都是为了寻求唐朝的庇护或达到吞并对方的目的而派使臣来唐。每当三个国家之间发生战乱或者是遇到大丧,唐朝就会派遣官吏作为使臣前去调和关系,或者慰问。
唐朝使臣出访的南亚国家主要是到过印度半岛及南洋诸国。此前,唐朝就有很多人前往南洋诸国,主要是以求佛法与佛经的僧人为主,例如,玄奘、义净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此外,朝廷也经常派遣使臣前往印度半岛国家和南洋诸国。
唐代出使波斯的使臣,有籍可查的有王名远和裴行俭。他们出使的任务主要是护送流亡的波斯王子回国。七世纪中叶,阿拉伯势力开始深入中亚地区,首当其冲的是波斯王朝。651年),唐高宗时期,波斯萨珊王朝国王在逃亡中死亡,波斯王子卑路斯逃往吐火罗,并向唐“请兵救援之”。唐王朝“列其地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为都督”,帮助这位波斯王子。几年之后,在阿拉伯的攻击之下,卑路斯再次逃亡至长安,寻求唐王朝庇护。于是,朝廷派遣吏部侍郎裴行俭护送之。
卓越的外交贡献
唐朝使臣出访周边国家的时候,在完成使命的同时,也通过这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异域他国,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不仅如此,使臣返回途中,亦会将周边国家的一些文化与生产技术带到中原地区。以使臣为媒介的文化交流,是相互的,对唐朝以及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与经济贸易都有积极作用。
此外,唐朝的外交使臣作为唐王朝的官方代表,其言行举止、仪表风态,都关于乎唐朝的国家形象,并影响其在异域他国的声誉。因此,唐朝出访周边国家的使臣在“宏宣王风”、传递唐朝友好外交政策之时,也会把唐朝人的的精神文化与风貌带到了异域他国,增强周边国家的人们对唐朝的好感,更好地促进两个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与民族交融。
唐朝出访周边国家的使臣是联系唐朝与外域交往的主要媒介之一,对唐朝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外交使臣是唐朝外交政策的直接实践者,为双方关系产生和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