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生存能力有多强?竟能在黄巢起义后强续二十多年
公元907年,也就是大唐天祐四年,想必对于每一位历史爱好者都不陌生。因为,正是在这一年,历史上存在了289年时间的唐王朝,最终彻底地走向了败亡。而也就是这一年,成为了“五代十国”大乱局的一个开端。可见,积重难返的唐朝在灭亡后,天下的局势反而更加混乱了起来。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当我们回顾唐王朝败亡的这段历史时,便能发现,唐朝的灭亡实际上早在朱温逼唐哀帝禅让之前,就已经完全注定。这么说是因为,历史上唐末失败的“黄巢起义”,虽然没能彻底地摧毁唐王朝,但也给予了唐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一来,“黄巢起义”彻底地摧毁了唐王朝在各地的统治基础,再者,“黄巢起义”也捎带着将唐王朝控制的武装力量也全部付之一炬。以至于,《新唐书》对起义平定后唐昭宗继位的历史时期,有这样描述“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由此可见,唐王朝在平定“黄巢起义”后,灭亡的趋势已经完全不可扭转。
但是,“黄巢起义”在公元884年被平定后,唐王朝却还延续了二十余年的时间。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晚唐历史上最为让人诧异的一幕。这么说是因为,在“黄巢起义”过程中,唐朝皇帝唯一能够掌握的军队的神策军,近乎完全被消灭,这意味着唐王朝已经失去了制衡群雄的能力。并且,各地藩镇在“黄巢起义”后,也大多脱离了唐王朝的直接控制,而仅是名义上遵从唐王朝。这个时候的唐王朝,完全可以用日薄西山来形容。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王朝却依然延续了二十多年的时间。那么,“黄巢起义”后日落西山的唐朝,为何能在夹缝中延续二十多年?
首先,唐王朝所以没有在“黄巢起义”被平定后迅速灭亡,同唐朝皇帝在“黄巢起义”后大封王爵,另各地藩镇互相掣肘有很大的关系。“黄巢起义”后,虽然整个大唐王朝形同一盘散沙。但绝大多数的地方节度使,还是希望能够在唐王朝的框架下,维系自身的利益。而唐朝皇帝,为了能够保证局势,往往也选择大封藩镇节度使以稳定局势。两者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以至于,在唐朝快要灭亡的时候,地方节度使已经到了被封王的地步。
并且,为了讨要王爵,甚至一度衍生出了变乱。当时,公元895年,索要越王爵位不成的董昌甚至一度称帝来回应唐王朝,后多亏被钱镠浙江局势才得以稳定。由此可见,唐朝在“黄巢起义”结束后,实际上已经到了只能依靠大封王爵,来维系自己统治的地步。而这个举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暂时缓解了国内的诸多矛盾。
除了广封诸侯外,唐朝所以能在各方藩镇势力的夹缝中延续二十年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同中原地区,完全是群雄逐鹿的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河东的李克用、凤翔的李茂贞、淮南的杨行密以及占据中原的朱温,在当时都有严重的利害冲突,贸然废唐必然会招致其他藩镇的反弹,而后来朱温选择废唐自立也可以说是走了一步险棋。并且,在“黄巢起义”被平定后的这二十年时间里,唐昭宗对各方藩镇势力也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策略方针。这对于唐王朝的延续来说,都有着极其现实的历史意义。
历史就是这样,“黄巢起义”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唐王朝的历史也就此走到了尽头。而“黄巢起义”被平定到朱温篡唐的这二十多年历史,同时也可以说是唐王朝最为惨痛的一段历史。因为,在这二十年里,唐朝皇帝完全成为了藩镇争抢的对象。以至于,唐朝皇帝最后想在夹缝中生存也成为了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