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藩镇节度使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权利呢?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从唐朝中期开始,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并在安史之乱爆发,最终形成晚唐藩镇势力扩大,地方割裂的情况。唐朝藩镇节度使是如何形成的?唐玄宗为何要给节度使那么大的权力呢?

image.png

  跟大多数王朝不同,唐朝是一个崇尚开疆拓土的朝代。在唐太宗时期,这一点尤为明显。天下刚刚安定不久,唐朝却没有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而是直接投入到对战争中。唐太宗坚信,主动出击,才是最好的防御。当时的唐朝,拥有一支不逊色于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在草原戈壁中发起奔袭。所以,唐朝前期的对外战争,都取得不错的成果。这也是唐朝没有修建长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初年,国家实行的还是府兵制度。士兵在平时是农民,战争时拿上自己的武器和马匹,奔赴前线。这些府兵一般居住在京师附近,遇到战争才会征集起来,站在结束后,则会重新解散。不仅士兵如此,他们的将军也是这样。当时这些军队的统帅,最初被称为总管,之后总管名称被废,改称都督。

  这是个实权的位置。那些分量重的大都督,可以掌管超过十个州府。后来李世民裁撤了内地都督,但边地上的都督仍然保存。这是为了适应当时开疆拓土的需要。但是,唐朝的疆域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展下去。他们开始转变为以防御为主,进攻为辅的策略。为了更好的应对契丹、突厥这样的游牧民族,唐朝的边境不仅需要常驻军,这些军队的战斗力、指挥反应的速度,都需要适应新情况。

  可是,过去的唐朝边防军都是以几百人为主的小镇为单位。这种情况最大的弊端在于,他们无力应对敌人的大型侵扰。而如果敌人每次侵扰,都要从中央调遣军队,那肯定是来不及的。他们都是游牧军队,等到京城军队出动后,他们早就离开了。唐朝就开始在边境设立重兵屯守的军镇,交给授予使节的都督。这是一个古老的办法。从周朝时期就已经产生,由某位使臣拿着代表朝廷的旌节出使四方,让他们去负责某个专门的任务,任务完成后,交还旌节。

  节度使的称呼,最早在唐高宗时期,就已经出现。这个称呼指代那些被授予使节的都督。他们可以节制各路军队。不过,这还不是正式官职。直到唐睿宗时期,才正式由了节度使的官职。当然,这不是说节度使就取代了都督。直到唐朝末年,仍有都督这一官职。所以,节度使一开始设立的初衷,仍是为了保障唐朝边境安全。

  但是,随着形势不断改变,节度使反而称了唐朝最大的隐患。唐朝中期,土地中期土地兼并愈发严重,朝廷手上控制的土地变法,无法继续授予府兵土地。再加上边防军队的常驻,导致很多府兵难以得到轮换,久久不能归家。时间一长,边境逃散的府兵极多。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唐朝只能放弃府兵制,改由募兵制。战马、装备转由国家提供。在盛世富饶的时候,这种增加的财政负担还不是问题。

  但在安史之乱后,中央朝廷收入锐减,募兵的事情,成为各藩镇节度使自己的事情。朝廷不仅不清楚节度使招募的士兵数量。而且,很多被招募的士兵,都是过去的流民,他们往往世代从军。时间一长,他们对于节度使的忠诚,往往会高于皇帝。

  而且,在安史之乱时,为了让各军镇抵御叛军,唐玄宗又废除了采访使,改由节度使兼任,增加了节度使的权力。唐肃宗的时候,天下仍是不太平,于是又效仿汉朝州牧的制度,让节度使统管地方的军政大权。这就使节度使掌握有军权、财权、行政权、用人的权力。等到晚唐时,又有了世袭的资格后,终于成为可以直接威胁朝廷,甚至是推翻唐朝的主要力量。

  那么,唐玄宗为何要给节度使那么大的权力呢?

  自唐朝初期以来,朝廷就面临着巨大的外敌威胁。吐蕃、突厥、奚、契丹等轮番上阵,不断侵扰唐朝边境地区。他们的做法如出一辙,基本上都是采用数千、上万的精锐骑兵,向唐朝边境发起突然袭击。骑兵具有良好的机动性,使得他们来去无踪、飘忽不定,让唐朝军队疲于奔命。往往朝廷收到敌人进攻的消息后,进行战斗动员、运送粮草、集结军队,好不容易开到前线阵地时,敌人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鉴于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朝廷开始在边境重镇驻扎常备军队。边境重镇的长官,就是节度使。由于朝廷不太清楚边境的具体情形,所以由节度使负责招募军队。“好男不当兵”,愿意到边境去当兵的,一般都是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流浪汉和亡命之徒。他们以军队为家,终身从军,相当于职业军人。节度使掌握着他们的生杀大权,他们对节度使有着很强的依附性。长此以往,节度使就对军队拥有绝对的权力;军队也就变成了节度使的私人武装。

image.png

  光是拥有一支私人武装,节度使还不足以为患。事实上,在唐玄宗以前,朝廷对节度使的权力还保持着有效约束,防止节度使坐大为患。直到唐玄宗继位后,给予了节度使两个关键性的权力,一是财政权,二是行政权。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节度使无法有效解决后勤保障,影响了调动和指挥军队,降低了军队战斗力。鉴于此,唐玄宗把边境防区的财政权交给节度使,节度使可以通过收取盐税盐税,或者贩卖食盐,来获取收入,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

  同时,为了减少行政官员对军事行动的干扰,从唐玄宗时期开始,改变“节度使与采访使”各“一人”的体制,变成节度使“一人兼领之”。以安禄山为例,他在担任范阳节度使时,还兼任河北采访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等,军政大权一把抓。拥有军权、财政权、行政权这3把利器的节度使,在其辖区形成了一个“风雨不进”的独立王国。皇帝也鞭长莫及。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安禄山。唐玄宗天宝时期,全国边境地区共有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安禄山一人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威权之重,到达顶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玄宗之所以要赐予节度使很大的权力,实在是形势所逼之下的无奈之举。假如唐朝没有面临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外族的威胁,假如边境地区都歌舞升平、一派和睦景象,那就根本不需要在边境地区驻扎常备军队,也就不会设置节度使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