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晚年有多惨?无人来买扇头诗
唐伯虎的晚年有多惨?可以这么形容:“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李并告饥。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他的境遇,一起看看吧。
自仕途失意后,唐伯虎经常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他常说,自己虽无李白之才,却能深切体味李白醉酒的乐趣。酗酒使唐伯虎的身体愈发多病,又因病无法常常爲文房之宝作画,生活越来越拮据,只能靠好友祝允明、文徵明等人的资助勉强过活。
晚年的唐伯虎没有了凌云壮志,没有了感情寄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悲情的人生际遇使他的思想日渐消沉,陷人了人生价值的空无。于是他开始笃信佛教,希望从禅学中找到精神的归宿,并从中参悟了不少人生道理。例如,他曾写过一首《七十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词句简洁而平白,却道出了他一生的苦闷遭遇以及他悟出的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道理。
明嘉靖二年(1523)秋天,唐伯虎与几位友人一同去东山游玩,看到苏东坡的一首词中写道:“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不禁感慨万分,心生悲凉。回家后,他的身体状况更加不好,不久就卧床不起。唐伯虎料想自已时日无多,便写下了一首绝命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几天后,54岁的唐伯虎就在孤独与忧郁中死去了。
唐伯虎死后,他的好友祝允明、文徵明等为他凑钱简单料理了后事,将他埋葬在桃花庵附近。祝允明为唐伯虎撰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这成为后人了解这位悲情才子的主要史料之一。
因为半生穷困,唐伯虎的字画、诗文几乎都卖掉了,散失在四面八方。到了明万历年间,有两位常熟书商因仰慕唐伯虎的才名,千方百计地搜寻他的作品,终于使唐伯虎的诗画得以流传。而他的诗文逸事也在此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完善,被收录在《明诗纪事》及《海虞古今文苑》中。
《明史》评价唐伯虎说:“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的确,在后人流传唐伯虎的风流倜傥之时,是否了解到风流倜傥的背后,隐藏了一代才子怎样的悲情际遇,怎样的人生无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