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清廷军费巨大 清朝是怎么解决军费问题的
对清朝军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常昭本少殷实之户,既已搜刮无遗,而居民铺面又多迁徙,几至劝无可劝,捐无可捐。”
这是《咸同朝函札汇存》中记载的对于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江苏常昭面临的困境,也是当时清廷困境的缩写。自古朝廷的财富都是取之于民,而一旦民财枯竭,官府自然也就无财可用。
这场困境的起因,是太平天国起义,导致清廷军费开支巨大,掏空国库尚且难以填满。为了解决此次危机,满清王朝想出了什么办法筹措军费呢?
清廷筹措军费的办法,除了古时候王朝所使用过的那一套,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办法。先是使用国库中的存银,然后从民间搜刮,再做甩手掌柜,令地方自行筹措。在这些手段都用尽以后,清廷又向列强借款。这些举措让有识之士逐渐认清了清廷的丑恶嘴脸,最终也没能保住大清的江山。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1.掏空户部存银
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鸦片战争已经花费了清廷三千多万两白银,并且大多是从户部支取,此时户部尚有存银。太平天国起义从广州金田出发,最开始在两广境内流动,清廷在得知起义的消息以后,在最快的时间做出了部署。调集两广及其他地区的军队,迅速南下,意图将起义消灭在摇篮之中。此时战争还没有波及江浙地区,清廷国库尚且还有存银。咸丰帝应对战事所需的开支,非常慷慨。
根据《镇压档》《清实录》的记载,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上旬,赛尚阿作为钦差大臣被派往湘桂交界防堵太平军,咸丰帝批令户部快速筹拨100万两,并责令内务府广储司拨出内帑银100万两。内务府备好100万两,户部派员加班装运,两日之内全部封储完毕,户部指拨100万两军费,且相关省份亦积极落实。赛尚阿尚未出京,谕旨已同意拨解军费总额及内帑合计达280万两。赛尚阿开赴广西途中,又从两广总督徐广缙处获得广东关税100万两。支持力度之大,让前线领兵的赛尚阿都觉得大出意外。
《镇压档》中记载,在他给咸丰的奏章中写道:“现在大兵云集,支应浩繁,总算并计约可敷四五月之用”。
咸丰之所以如此大力支持,一来是国库尚有存银,另一方面,也希望战争尽早结束。但是清军在战场上的接连失败,让咸丰速战速决的希望彻底落空。随着战争进入僵持态势,太平军又在两湖地区迅速壮大,而国库的存银又渐渐不支,咸丰帝急需找到其他筹措军饷的办法。
2.压榨百姓筹款
咸丰二年(1853年)八月,咸丰帝紧急下达特旨,责令宗人府、御前大臣、大学士、军 机
大臣,会同户部大臣集体商议军费筹拨的大政方针。特旨下达近一个月,这些大臣们,才商量出了一些筹款的办法,又花了一个多月才拟定相关章程。大臣们议定的筹款的方法大致有五类,即捐输类、官犯赎罪捐纳类、替代实银支出类、田房税契整顿类和金银矿藏开采类。其中第二类被咸丰帝否决。捐输类是比较常用的临时筹措,康熙征三藩,平台湾,乃至洪涝旱灾,都用过这个办法。咸丰帝命令下面的官员动员富户行动,也收到了不少的银子,及时的补充了军需。
同年冬季,由于前线开支巨大,咸丰君臣筹集的银两也逐渐不足。于是又想出了钞法改革、铸造大钱的办法,强行压榨老百姓的财富。铸造大钱就是将原来一文的铜币,多使用一些原料,制造成一币当十,一币当百,甚至一币当千的铜钱。
这种“大钱”其实就是变相的压榨老百姓手中的财富,类似于滥发货币,这种“大钱”流入市面以后,迅速引起通货膨胀,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更加导致民怨沸腾。北方也爆发了“捻军起义”,呼应南方的太平天国,使得清廷不得不花更大的力气清除捻军。
管不住就放开双手?
1.官员就地筹饷
国库被掏空,压榨百姓及富户的做法又使得朝廷尽失人心,若是在无有效的办法保证前方将士的军需粮饷,清廷的统治岌岌可危。于是清廷便让地方政府自行筹集抵抗太平军所需要的款项。
《镇压档》记载,咸丰三年(公元1854年),咸丰帝谕令两江总督陆建瀛 “所需
经费,若俟部拨,缓不济急,或截留漕粮抵用,或于盐务、地方绅商设法捐贷,暂济急需”。
也就是让地方官员采取就地筹饷的办法,从其他的款项中截取银两实物用作军需。
实际上,在咸丰三年以前,这种做法早就被各省官员所采用,咸丰二年(1853年),江苏省出于防堵需要,奏请截留本省钱粮等项,数额达130余万两。这种自扫门前雪的做法,被当时的咸丰和朝中大臣严厉批评。但是随着朝廷用尽办法,仍然不能筹够粮饷发放给军队,这种做法也就渐渐被清廷所承认。这种地方筹款的办法,甚至在短时间内更进一步,同年咸丰帝在谕旨中屡屡使用“不论何款”的措辞。这种不拘款项使用定例的拨解指令,不但针对战区省份,防堵省份和完善省份均不可免。
也就是说,地方正常的财政秩序被完全打乱,任何款项,都有被用作军需的可能。这种做法虽然解决了一部分粮饷问题,但也为地方加紧搜刮民财提供了便利。
2.将领自行筹措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比皇帝更加着急粮饷问题的,只有身在军营中的领军将领们。
在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起初派出八旗军队想要镇压。八旗军队早已腐朽不堪,从上层到下层千疮百孔,上级将领们吃空饷,让士兵为自己免费干活,抢占土地,下层士兵都是一些平日里只知养尊处优的旗人,早已经不熟弓马,甚至还花钱请人顶替自己上战场的。可想而知这样一只军队,在应对太平军时几乎没有战胜的可能。然而,在战事之初,朝廷的银子,正是拨给了这些既不中看,也不中用的军队。
由汉族地主们召集起来的军队,朝廷为了防止他们坐大,只让他们防守地方,拨款甚少。战事中后期,八旗军队屡战屡败,这些私人武装,渐渐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光靠私人的家产财力,无论如何也难以支撑军队的庞大开销。于是他们只能伸手向朝廷要银子,然而户部的银子,在战争前期已被掏空,无款可拨。在这种情况下,户部只得令统兵大臣、总办粮台大臣以及该省督抚径直咨商相关省份,不必经由户部指拨,以省周折。
《镇压档》中记载:“此后该营兵饷应令该抚仍遵臣部前奏,仿照向荣军营咨商邻近省分,每月接济,庶拨款可免竭蹙,而委解无虞迟缓矣。”
甚至提出,可以要求地方从地丁盐关杂项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直接移交给军队用作粮饷。
使用地方财政收入直接用作粮饷,具有非常微妙的关系。一方面军队可以更快的受到补给,在军事上能够获得一定的优势,如补充兵员以及恢复士气等。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自唐朝手握军政民大权的节度使以后,再也没有哪个王朝敢于将军权和财权放在同一人手中。因为掌握财权的将领很容易培养出私家军队。清廷这样做颇有饮鸩止渴的意味。
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汉族地主官僚,正是凭借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控制,一面镇压太平军,一方面不断发展壮大。太平军占据了富庶的江南,国库收入锐减。截留地方财税更是雪上加霜,地方拨了多少,征收了多少,军队接受了多少,都是一笔糊涂账,完全可以借由兵荒马乱一笔勾销。
3.向洋人借款
在诸多方法用尽以后,清廷治下已是民乏官贫,再也筹措不出任何的银两了。此时,列强们却向清廷伸出了橄榄枝,表示愿意借款给清廷,作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军费。与太平天国言辞拒绝不同,清廷却是开门揖盗,立即以海关关税作为抵押,向洋人在中国设立的银行借款。这种借款正是列强资本输出的方式。
通过借款,列强得以介入中国的战争,同时又通过帮助清廷,进一步打开中国国门,又把持住中国海关关税,彻底挤压小农经济的生命力。清廷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虽然平息了内部的太平天国起义,但是却没能抵制住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随着统治基础小农经济的破产,清廷也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灭亡。
总结
清王朝筹集粮饷方式的变化,对整个清廷影响巨大。此后数十年间的战局演进、国省关系、军制形态、督抚朝臣权力,甚至行省内行政架构、财源结构等都受到了不同的影响。权力一旦放开,再想收回便是难上加难。汉族地主官僚在战争期间的崛起,直接导致清廷格外倚重外省督抚大员的新局面,对清王朝的中央集权造成沉重打击。从此役后清王朝便一蹶不振,逐步走向灭亡。
可见古时候没有粮饷,首先想到的都是压榨百姓,所以战乱之中,最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参考文献:
《咸同朝函札汇存》
《清史稿》
《镇压档》
《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