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北伐是怎么回事?这一举动是对是错?
太平天国北伐,即太平军北伐,是太平天国派兵挺进华北、企图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中国近代史的风雨中,太平天国运动为我们呈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场运动先后进行了14年的时间,虽然这场运动,最终也没能逃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但是,太平天国这场反抗封建统治的运动,还是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中间还是有很多值得人们细看的环节,需要人们的注意。
尤其是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城后,发生了很多值得人们深思的事情,这中间除却“天京事变”这个著名的内讧之外,更多的则是一些战略部署上。1853年,太平军结束了长时间的流动式作战后,将国都定在了天京。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所作出的战略部署,可以说决定日后整个运动的兴衰。恰在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同时发动了北伐与西征。这中间相对于西征来说,北伐给予了后世很大的争议,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太平天国北伐的举动是错误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不能忽略。
在如今盛传着很多的说法,称太平天国北伐是一种象征性的北伐,因为人数仅有两万人。但实际上,这支北伐军绝对不是一支偏师,因为这支军队是一直跟随着太平军一路走过来的骨干力量。所以,这支军队日后的覆没,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一个难以弥补的损失。由此可见,这次北伐的失败,使得太平军损失了大量的骨干力量。
所以,对于象征性北伐的说法,我们就可以完全排除。那么,我们为何还要说这次北伐是错误的呢?这是,因为这次北伐在战略上,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是在北伐之初,战略目标的制定上。当时,在1853年主力部队从扬州出发之后,便已经决定了这支孤军的失败。首先,这支军队所遵循的正是洪秀全的指示“师行间道,疾趋燕都”。这样的情况下,就是要北伐军以流动式作战的方式,迅速北上,不要贪恋攻占城池。
这就导致了这支北伐军攻克的很多城池,很快又被清军迅速占领。并且,因为补给线过长的原因,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当时,北伐军在攻到天津附近的时候,一度陷入了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所以说,太平天国的这场北伐,最开始制定战略的时候,就有着很大的缺陷。
同时,北伐的错误也在于太平天国对自己处境的认识上。当时,太平天国在攻克南京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向荣就在东郊扎下了“江南大营”,琦善则在扬州城外扎下了“江北大营”。这两处大营的存在,对于新生的太平天国来说,始终都是心腹之患。而这个时候,应该着手攻灭这两处大营,派精兵北伐,显然不合时宜,因为刚建立的太平天国,最为重要的还是生存问题。后面的战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此后的三年时间中,天京地区的重要军事力量,始终都受到了“江南大营”的牵制。
并且,我们可以推断。这次北伐不仅在战略上存在着致命伤,这次北伐组织的也很仓促,以至于对这支孤军,未来会需要的援军,都没有提前组织谋划。1854年时,整支军队都陷入了困境,急需援军。这个时候,因为西征的受挫,以及天京被“江南大营”所牵制。导致洪秀全只得下令太平军放弃整个扬州城,驰援陷入困境的两人。但是,这支援军最终在距离孤军一步之遥的临清,全线南撤,这直接导致了北伐孤军的全军覆没。
如此仓促的组织北伐,倒不如不进行北伐。同历史上的朱元璋北伐不一样,太平军的北伐显然缺少运筹帷幄。这样的北伐类似于南朝的陈庆之北伐,虽然屡战屡胜,但终究是寡不敌众。并且,后来仓促之间组织的北伐援军,也在抵达山东临清州后,全军南撤。这中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缺少粮食,第二种是太平军部队内部吸纳了大量的捻军、甚至土匪。不管怎样,这些都是仓促组织的结果。
太平军的北伐是悲壮的,两万孤军最终全军覆没。其实,从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确定,这场北伐是错误的,同时,这也间接展现出了太平天国内部,人才匮乏的情况。不管怎样,这两万人还是值得所有人敬佩的。因为,他们的征战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这份战斗精神却值得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