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若不死,明朝还能续命两百年,他一死明朝瞬间灭亡?

  说起明朝,这个朝代的气节一直被后人称道。不过,一个朝代要想长盛不衰,这真的是很难的。尽管明末时期出了一个恪尽职守的皇帝和一帮尽职尽责的名将,但结果大明还是亡了。而这其中一位名将的死亡也是直接决定了大明的命运。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此人便是一代儒将孙传庭。对于孙传庭,《明史》有言:传庭死,而明亡矣。《明史》为什么对孙传庭有如此高的评价?且听夫子为大家娓娓道来。

  孙传庭本是一名儒生,他登科入仕后,成为了大明的一位文官。但在明朝末年,吏治腐败,奸宦横行,天灾不断,流民四起,一系列交集在了一起,大明的命运岌岌可危。然而,孙传庭却被阴差阳错的推到了“剿匪”总指挥的位置上,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崇祯八年,刚升任顺天府尹的孙传庭被崇祯皇帝召见,随后诏令他前往陕西剿匪。由于原来的陕西巡抚无能,被起义军所杀。孙传庭一到任,马上整治吏治,休整军队。很快,原来盘踞商洛一代的起义军领袖整齐王,就被孙传庭所诛杀。陕西一代的农民起义军,一度被肃清。

  但此时的大明已经是千疮百孔,各地的流民很快又聚集在了一起,成为了新的势力。其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就是老闯王高迎祥部。由于其提出的种种措施深得义军拥戴,他们不断攻城略地逼近京师,成了一支能抗衡明正规军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即便如此,孙传庭一样泰然自落。他指挥若定,终于在一次战役中将高迎祥所俘杀,起义军也被打散打残。为此,崇祯皇帝还特地召见并嘉奖了他。

  长江后浪推前浪,就在孙传庭前往剿灭其它起义军队伍时,李自成继承了老闯王的衣钵,他提出大利百姓的策略,成了新一代闯王。时人有言: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李自成很快又“收复”了陕西山西大部分的“失地”。

  虽然李自成不是酒囊饭蛋,但在面对孙传庭时,数十万的大军,被打的只带着十八骑死里逃生。就在孙传庭要乘胜追击李自成和其它起义军时,朝廷却连下多道旨意,让孙传庭和洪成畴回京。

  由于孙传庭和崇祯宠臣杨嗣昌等主和派的主张不同,双方积怨已久。随后,杨嗣昌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并主张将陕西军全部留下,用于守卫蓟辽。孙传庭对此极力反对,他认为“秦军不可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也”。

  然而,杨嗣昌却对此意见置之不理。一心为国的孙传庭幽愤不已,以致耳聋。杨嗣昌却在崇祯那里进谗参奏孙传庭要拥兵自重,结果孙传庭先被崇祯皇帝降为平民,后被押入大狱。一代忠良,转眼间成了阶下囚。

  在孙传庭入狱后,明朝派出的各个剿匪将领是节节败退。国内形势也是此消彼长,李自成渐渐恢复实力,拥兵数十万。西南的张献忠也是称王称霸,大明已经无可用之将了。

  不得已之下,朝廷再次启用了孙传庭。此时,已是崇祯十五年。孙传庭再次回到了陕西,收拢秦军以抗起义军。但此时的局势早已不是七年前,农民起义军的势力早已在明军之上。因此,孙传庭决定军队训练整顿,与民修养生息,以待时机。

  然而,李自成此时已要围攻中原要地开封。开封一旦有失,京师更是岌岌可危。于是,崇祯皇帝不顾时局,硬是要孙传庭提前赶赴开封坚守。孙传庭早已看穿局势,此去必是凶多吉少。无奈之下,明知不可往而又不得不往的孙传庭,只得驰兵火速救援。

  然而,李自成却不按套路出牌,他决了黄河口,开封瞬间成了一片河泽,平民百姓更是死伤无数。孙传庭不得已要退守潼关,结果被起义军围困,马革裹尸战死沙场。

  战后,因为孙传庭的尸体迟迟没有找到,以至后来崇祯帝对其下落产生了怀疑,始终未追封加谥于他。孙传庭之死,对李自成的起义军来说,关中之地简直唾手可得。同时,明廷再也没有能与李自成相抗衡的悍将劲旅了。

  1644年,也就是孙传庭死后的一年,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不忍坐等受辱,在杀了自己的妻女后,走向煤山上吊自尽了。大明,亡了。

  纵观孙传庭的一生,处处充当着救火队员。有人说,传庭不死大明可以续命二百年。但大明终究是亡了,这又能怪谁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