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最后的两场战争是怎样的?他的指挥能力究竟如何?
说到孙武,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作为中国的兵家之圣与兵学之祖,孙武拥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但所谓人红是非多,古时候也是这样,围绕在孙武身上的话题很多,其中一个最大的非议是:历史上根本没有孙武其人,实际与孙膑是同一个人,或者与伍子胥是同一人!
那么,事实真相又是如何?上世纪七十年代,山东出土一批古书,终结了关于孙武是否存在的千年争议,证实历史上确有孙武其人。既然如此,孙武实战指挥能力又如何呢?看一看他的最后二场战争,结果却让人不敢相信!
日本学者斋藤拙堂、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和学者李敖,都认为孙膑和孙武是同一个人,钱穆认为“世遂莫能辨,而史公(司马迁)亦误分以为二人也”,指出司马迁搞错了,《孙子兵法》是汉朝之后的伪作。
南宋到近代,质疑孙武是否存在的学者数不胜数,还有认为孙武即伍子胥,于是孙武是否存在就成了一个千年之争。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史书对孙武的记载极不正常。《史记》之前,文献上鲜有提及孙武的,春秋晚期出现的《左传》中,从始至终为吴王阖闾出谋划策的是伍子胥。即便《史记》,对孙武记载也极为简略,只提及孙武三件事,即献兵书、练兵、参与吴楚之战。其中,司马迁对吴楚之战的孙武,只描写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么一句话。
因此,古今学者质疑孙武是否存在,并非无理取闹或哗众取宠,的确存在客观情况。不过,现代考古证实确有孙武其人,并非司马迁虚构。
1972年,考古专家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挖出了两座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汉代竹简,为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时候兵法、历法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就是“银雀山汉简”。其中,出土的古时候兵书包括《尉缭子》、《六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
银雀山汉墓挖掘出来的《孙子兵法》,尽管不太完整,但却证实在西汉之前,《孙子兵法》已经流传,而且也说明孙膑是孙膑、孙武是孙武,这是两个人。因此,结合《史记》中的“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等记载,足以说明历史上确有孙武其人!
既然孙武存在,那么能够写下千古经典的孙武,军事指挥能力又是如何呢?有学者指出,孙武或是纸上谈兵第一人!这一结论绝非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确有史书明文记载的。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蔡昭侯与唐成公达成协议,共同攻楚,于是吴国和楚国为争夺江淮流域控制权爆发了一场大战,历史上称之为“吴楚之战”。
吴楚之战上半场,吴国连战连捷,主要打了两场战争,即柏举之战与清发之战。柏举之战中,夫概对阖闾说“子常不仁,其臣无死志,如果率先出击,楚军必然逃亡,继而大军进攻,吴必胜”,阖闾没有同意,但夫概违背军令率领5000人出击,结果大败楚军。柏举之战后,吴军追击楚军到清发,夫概认为困兽犹斗,建议待楚军半济而后攻击,阖闾按此计,又大败楚军,史称“清发之战”。清发之战后,吴军穷追不舍,四战四胜,彻底打败楚军,兵临楚国都城郢都城下。
可见,在这一系列战争中,最大的功臣是夫概,而孙武基本上没有什么表现。其实,吴楚之战中,吴王阖闾亲自领兵,必然是三军主帅,伍子胥曾是楚国贵族,是军师谋主,吴王之弟夫概是大军先锋,孙武是作为部将从征,所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楚之战的孙武仅是“孙子与有力焉”。
春秋时代,贵族之间往往有一定的礼仪制度,可以对平民滥杀无辜,却不能肆意侮辱贵族。但吴国攻破郢都之后,毁掉楚国宗庙,挖掘楚王坟墓,伍子胥鞭尸楚王,对民众烧杀掳掠,老弱妇孺都不放过,甚至将楚国王后、楚国大臣妻女肆意凌辱,因此这就激起了楚国上下普通的怒火,于是各地楚国军民奋起抗吴。
但楚国正规军已被打残,单靠自己力量击败吴军,收复失地,难度非常很大,因此只能向其他诸侯借兵。楚昭王的大臣申包胥,不畏艰险长途跋涉,赶往秦国乞师救楚,整个过程令人震撼:申包胥依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七日勺水不进,秦哀公感动,为之作了后来名传千古的《无衣》,申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秦国一共出兵五百乘兵车,兵车一乘,有甲士三人,随行步卒七十二人,因此五百乘兵车就是37500人,是一支强大的力量。
秦军和残存反抗的楚军会师,共同进攻吴军,那么拥有孙武的吴军,又会如何呢?
在稷,秦楚联军第一次与吴军作战,吴军指挥官是阖闾,结果吴军失败,阖闾也被击伤。在沂(今河南正阳境),吴军指挥官是夫概,结果夫概大败。更为重要的是,吴军前有秦楚联军,后方越国进攻吴国大本营,战争局势瞬息逆转,于是战败的夫概畏兵败之罪,不敢回报阖闾,同时觉得阖闾受伤,吴军大势已去,所以偷偷的率军回国,自立为吴王。
阖闾获悉之后,立即率军回国,抢夺王位,最终击败夫概,夫概兵败投靠了楚国。阖闾回国,就让伍子胥、孙武、伯禧镇守楚都郢城。之前战败,因为统帅是阖闾或夫概,与孙武关系不大,但阖闾回国之后,伍子胥统帅吴军,而孙武与伍子胥又是好友,因此孙武有了用武之地,但战争结果还是惨败。
在淮澨之战中,伍子胥与孙武率领的吴军,被秦楚联军大败,吴军尸横遍野。楚军为了尽快追击吴军,就将战场上的吴楚阵亡将士尸骨一并焚烧,随后又一次大败吴军。
子胥、孙武、白喜留,与楚师于淮澨,秦师又败吴师。楚子期将焚吴军,子西曰:“吾国父兄身战暴骨草野焉,不收,又焚之,其可乎?”子期曰:“亡国失众,存没所在,又何杀生以爱死?死如有之,必将乘烟,起而助我;如其无知,何惜草中之骨而亡吴国?”遂焚而战,吴师大败。
至此,吴楚之战结束,吴楚两国都损失惨重。其中,孙武最后二场战争中,并未表现出兵圣风采,或许他没有统兵权,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参谋,或许秦楚力量过于强大,吴军留守郢都兵力过少……但却也有一种可能,即孙武只是纸上谈兵,面对秦楚联军,他也束手无策,毕竟理论强未必一定实践强。
吴楚之战后,史书上再也没有了孙武的记载,《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有“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那么孙武到底会去了哪呢?
1,孙武死于“焚尸之战”,根本没有逃回吴国。由于当时孙武地位一般,没有什么名声,又非贵族名将,因此楚国士兵也不会在意孙武。
2,孙武逃回吴国,回国之后看淡世事,飘然高隐,终老吴地。东汉《越绝书》明确记载:今苏州相城区“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或许孙武当年就终老于此吧。
3,《汉书·刑法志》称:“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孙武逃回吴国,最终被杀戮而死。其一,阖闾战败,选择孙武为替罪羊;其二,伍子胥诤谏,激怒了夫差而遭不幸,作为伍子胥好友的孙武,或被夫差迁怒而杀。
总的来说,从吴楚之战来看,孙武并未力挽狂澜,真实指挥能力确实让人怀疑。如果以孙武名气和吴楚之战的最终惨败来看,孙武很可能就是纸上谈兵第一人。当然,即便孙武真的不擅长军事指挥,对他的历史地位也没有损伤,反而让人感到更为真实,毕竟人无完人,孙武是人不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