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晚年时期为什么搞不定自己的儿子?探索东吴太子之争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东吴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古时候的封建王朝,接班人的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创业者打江山不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找一个人把基业守住。如果在继承人方面出了问题,势必会出大麻烦。孙权早年何等英明神武,连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可他到了晚年也昏庸起来,尤其是在选太子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导致东吴国势由盛转衰。为什么孙权一世英名,晚年连自己的儿子也应付不了?今天我就来说说东吴太子争夺战。

  孙权有七个儿子,他在称王的时候就立了一个太子孙登。孙登的聪明,仁慈,孝顺那是有口皆碑凡是认识这位太子的人无不挑大指称赞“东吴有这样的接班人,真是国家之幸。”可惜孙登33岁就病死了。此前孙权的二儿子孙虑就已经病故,孙权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可以说如果孙登不死东吴的命运也许会是另一种走向。

image.png

  孙登和孙虑死后,三子孙和理所当然地的被立为太子。但是孙权同时宠爱另一个人子孙霸,几个月后把孙霸封为鲁王。孙权犯了一个错误,因为这两个孩子他都喜欢,所以让鲁王享受和太子同样的待遇,太子和鲁王在行动坐卧的规格上没有差别。而且孙权还不立皇后,不立皇后就等于儿子们没有嫡庶之分,这就让文武官员以为日后谁当太子还不一定。这样就让孙霸起了谋夺太子之位的心思:我的待遇既然和太子一样,父亲又喜欢我,我凭什么不能当太子?

  在古时候嫡庶关系一定要特别明确。嫡子和庶子的待遇一定要有区别,这样太子才能有稳固的地位,嫡子和庶子不能僭越,要守自己的本分,这样才能团结。孙权的做法等于提供了窝里斗的条件。使孙霸起了僭越之心,与孙和渐渐不不合起来。

image.png

  正好孙权的女儿孙鲁班与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不和。孙鲁班是一个阴险毒辣,工于心计的女人。正好赶上孙权生了一场大病。孙鲁班假装关心父亲,不离左右,无微不至的伺候着。孙权很是感动。孙和到孙策的庙里为孙权祈福,因为孙策的宗庙离着孙和妃子的叔父张休的家很近,所以张休就邀孙和来家坐坐,两个人谈谈心。这本来是在正常不过的事,可是在好事者眼里就变了味。孙鲁班正愁整不了孙和,这次正好是个机会。她就在孙权的耳边搬弄是非说:“您看,太子给您祈福他都不专心,随便到其他人家串门。谁知道太子和张休在谋划什么阴谋。”又说:“王夫人听说您病了非常高兴。说您一死我的儿子很快就能当皇帝了。”孙权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去责问王夫人,王夫人满肚子的冤枉说不明白,最后抑郁而死。孙权连带着也不喜欢孙和了。失去了母亲,又失去了父亲的宠爱,孙和心里像刀扎一样难受。他不知道,命运还是在折磨他,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

  鲁王孙霸看太子失去了宠爱,更加强烈地想谋求太子之位。此时朝臣为太子的争夺战分为两派。陆逊,吾粲,顾谭,诸葛恪,丁密等支持孙和。全琮,步骘,吕岱,吕据支持孙霸。双方不断的明争暗斗。顾谭,吾粲,等太子党纷纷上书孙权说:“陛下您不能像这样。太子是正统,应该有磐石一样的稳定地位。鲁王是番臣,待遇上应该和太子有区别。这样主臣有序才能长治久安。”顾谭还说:“当年淮南王虽然是文帝的弟弟,但没有终身享受封邑是因为势力太重。文帝让慎夫人与皇后同坐,袁盎让慎夫人退后。向文帝陈述尊卑大意,说了戚夫人被做成人彘的警戒。文帝和慎夫人都醒悟了。今天我说这些不是偏袒任何一方,只是想稳定太子的地位,也有益于鲁王。”

  这话说的太对了。太子就是国家的基本,地位应该非常确切才对。如果太子的地位不稳就是动摇国本,国家的灵魂就没了,一定要出乱子的。只有太子的位置稳固了,才能各得其所。如果庶子享受和嫡子一样的待遇,嫡子一定会不平衡,庶子则有了僭越的理由,这样势必破坏儿子们的安定团结。可是孙权并不听。全寄等鲁王党趁机不断的说孙和的坏话,孙权对孙和是越来越不满。孙权把顾谭,顾乘,姚信等流放,把吾粲下狱处死。他还三番五次派人去谴责陆逊,陆逊因此忧愤而死。

image.png

  陆逊死后党争并没有结束 ,孙权将太子软禁,屈晃,朱据等人把自己的脸涂上泥,自己绑着自己跪在午朝门外请求放了太子。孙权一看非常厌恶,心想你们这是干什么,有完没完了,我就这样了,你们真是无理取闹。孙权说;“我打算废了孙和,立孙亮为太子。”他们就劝:“不能啊,太子没犯错,不能随便废,动摇国本。孙亮太小,掌握不了国家。”孙权一烦:“拉下去,每人打一百大棒。”结果他们只留下了遍体鳞伤。孙权终于把孙和贬到了故障。群臣因为保孙和而被流放被杀的有几十人。孙和终于失去了自己拥有的一切。但是事到如今,他能说什么只能是认命了。

  然而野心勃勃的鲁王孙霸也没得到好下场,不久他被孙权赐死。他的同党杨竺被杀之后尸体扔到河里,全寄等也被杀。孙霸本来盼望着太子之位,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赔上了卿卿性命。他在喝毒酒之前一定在叹息:“为什么父亲会舍得杀亲儿子?我争取了半天利益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为什么权力来得快去得也快?血浓与水的亲情为什么在权势面前那样软弱无力?”这些他只能带着无限的遗憾在地下寻找答案了。孙权终于病重,临死前他终于立了小儿子孙亮为太子。

  孙和的下场更悲惨。他本以为自己总算保住了命也算不错,可是孙权死后,诸葛恪执政,想要迁都,民间传说他要迎立孙和。到了孙骏诛杀诸葛恪以后。孙骏因为这个事剥夺了孙和的印绶玉带,把他流放到新都,不久让使者赐死于他。孙和是万念俱灰,权力斗争就是这样,权力来得容易失去的也容易。一旦失去权力不要说你的一切都没了,你连活下去的资格都没有。他不想再说什么,这是命运的安排,人不能违抗命运的安排。他只能认命了。也许他会想。但愿来世生在平民百姓家。虽然吃糠咽菜,但能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

  所以,在这场博弈中,孙和孙霸都是输家,他们没占到任何便宜。东吴因为这次政变而被处死的大臣就数不清了。当然,最大的输家其实是孙权。他不仅失去了两个儿子,还是去了一堆忠心的大臣。而且吴国的元气大伤,后来小儿子孙亮登基,他掌管不了朝政,大权落在诸葛恪手里。以后东吴又先后出现了孙骏,孙綝这些权臣。导致东吴江山风雨飘摇。可以说孙权自己创立了东吴的辉煌,又自己埋下了东吴灭亡的祸根。可以说孙权损失了整个国家。一点便宜也没得到。

image.png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发动这一场政变,原因不是为了整太子,而是为了打击江东士族的势力。可以看到挨整的都是江东士族。士族一直是个很特殊的集体,它与皇权的关系既尴尬又微妙。一方面,皇帝要利用士族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又不得不防备士族势力凌驾于皇权之上。这一点在后来的晋朝尤为突出。所以皇帝对士族只是利用,并不是真正的信任。是又拉拢又防范。孙权绝不愿意看到江东士族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借助废太子这一由头打击他们。孙权的目的是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孙权也是怕他们的功劳太大,后代震慑不住。士族们功高震主是肯定的。这就有一个矛盾。不给他们权力,就立不了功,就不会功高震主。可是不给他们权力他们又不能很好地为国家出力。同样大臣如果不立功就对不起国家,立功太多又怕功高震主。所以有些人养寇自保也是没办法的事,这就是封建皇权的悲剧。

  陆逊作为江东士族的代表自然是挨整的对象。孙权一定觉得太子的事是他的家事。可陆逊想的是整个江东,他认为是公事,他认为他必须劝阻皇帝。他想不到孙权的真实想法。他一番热情却被孙权泼了一盆冷水,心里能不难过吗?我很理解他的心情。

  孙权这样做的结果是谁也没得到好处?他为了整治江东士族,导致国本动摇是,人才凋敝,最痛心的是儿子无辜的死。东吴也因为这件事由盛转衰,最终走向末路。这真是得不偿失啊。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