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在明末毅然复出,他最后怎么样了呢?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孙传庭考中进士,先做了五六年的知县,后来升任吏部官员,但没多久就因厌恶党争而辞职了,在家乡代州一待就是10年。
1630年,就在他赋闲期间,农民起义军冲入他的家乡,那里成了官军与义军对抗的前线。四年后,后金军队乘虚而入,攻克代州。内忧外患交迫,孙传庭再也坐不住了,给崇祯上了一道奏折,痛批内政乱象。
第二年,老朱家在凤阳的祖坟被义军烧毁,崇祯下了罪己诏,决定让孙传庭复出。此时很多人已望见帝国的尽头,劝孙传庭不要瞎折腾,但他毅然复出。
1636年,孙传庭被推荐为陕西巡抚。当时陕西被称为“贼窝”,10年间巡抚竟接连换了7个,孙传庭委婉地向崇祯表示,需要朝廷大力支持。崇祯犹豫半晌,只给了6万两银子。靠这笔启动资金,孙传庭征了一支3000人的军队,在陕西展开风云生涯。
当时大明已陷入死局—天灾人祸导致财政短缺,朝廷为对辽作战而征“辽饷”;为节省开支,朝廷开始裁员,大量失去工作的人加入流寇队伍,朝廷又不得不为剿匪而开征“剿饷”;由于赋税过重,民怨达到顶点,流寇越来越多,朝廷苦于兵力不足,只能再征“练饷”用于练兵……
孙传庭显然看透了这场死局,他尽量不加重百姓的负担,转而向权贵下手。明朝虽实行军屯制,但到明末,屯田已被权贵侵蚀殆尽,而军队的花名册上只是一个个吃空饷的假名字。孙传庭要求权贵交出多占的屯田,否则枭首示众,曾搞定无数巡抚的权贵对他恨之入骨。
然而,就在孙传庭兴高采烈地向崇祯推广经验时,崇祯觉得还是靠老办法来钱更快,所以只是下旨赏了他而已。
孙传庭来不及叹息就又投入与义军的战争,在他与另一猛将洪承畴的配合下,张献忠等义军首领纷纷投降,义军势力陷入低潮。朝廷上下大贺“天下无贼”,这让崇祯再次犯了糊涂。之前他为全力对付内乱而向清军释放和平信号,如今见义军大势已去,再加上清军放言将要南下,立刻改变作战方向,命孙传庭、洪承畴入卫京师,其他将领也陆续从剿匪战场撤回。
一通操作之下,中原兵力很快空虚,义军死灰复燃。获得喘息机会的李自成,趁河南饥荒的乱子重新聚起庞大的军队。
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孙传庭却在回京不久后蒙冤入狱。他为人刚直,所以总在奏折中抨击时弊。有次兵部尚书杨嗣昌偶然看到他的奏折,认为他在针对自己,再加上当时京城盛传他要取代自己,于是扣下那道奏折并阻止他见崇祯。孙传庭由此突然发病,一度不能正常办公,却被人诬告玩忽职守,于是崇祯怀疑他装病。就这样,孙传庭以莫须有的罪名在狱中熬了3年。
1641年,李自成兵围开封,危急关头,崇祯发现无人可用,这才想起孙传庭,然而只给了他5000人和一个月的粮食。明知是以卵击石,他却毫不推脱,先斩了几个临阵逃跑的将领,然后重整军纪,再厉兵秣马、打造火器,为出征做准备。
然而崇祯等不及了,一再降旨催孙传庭开战。权贵则一如既往地作妖,诬告孙传庭不听朝廷节制是想割据关中。孙传庭悲叹不已,崇祯的多疑他早已领教过了,他宁愿战死也不愿再次蒙冤入狱。仓促出征的他接连惨败,最终战死沙场,连尸体都找不到,崇祯却怀疑他临阵逃跑,所以不下表彰和赠荫。
孙传庭死后不到半年,李自成压死了大明的棺材板,崇祯终于把大明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