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和袁崇焕都是文官,为什么却军事能力也很高呢?
说到明朝的灭亡,总会提到两个人,一个是袁崇焕,另外一个就是孙传庭,袁崇焕和孙传庭两人相护配合,才有了明朝末期的暂时稳定,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关于袁崇焕的故事,我已经说过太多,今天就来讲一讲孙传庭这个人,在孙传庭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战败的记录的,结果就是这么一位战神级别的人物,在将李自成逼上绝路之后,却在最终败给李自成,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几无败绩的孙传庭
孙传庭和袁崇焕一样,两人都是文官,并且两人都是在万历十七年中的进士,这一切看起来就像巧合一样,然而就是这样的巧合,为明朝最终的灭亡争取了太多时间。
明朝末期已经非常糟糕,朝廷当中根本就没有可用的武官,这一点和当时明朝重文抑武的政策有关。在外无良将的情况下,袁崇焕和孙传庭这种原本属于文官的人物才会投入到战场之中,当袁崇焕在辽东战场挥洒血汗的时候,孙传庭也开始在镇压起义军中取得不错战绩。
崇祯八年,已经辞官多年的孙传庭得到朝廷启用,任命其为陕西巡抚,负责镇压西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孙传庭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就开始不断筹划,打算为崇祯效犬马之劳。
孙传庭专门自己训练了一群素质较高的士兵,用来镇压农民军,从崇祯九年到崇祯十一年,孙传庭将农民军打得措手不及,比如在李自成之前的闯王高迎祥,就是在与孙传庭的战争中战败被孙传庭生擒起来的。
高迎祥最终被明朝处决,对这群农民起义军而言,是极大的损失,在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才接替高迎祥成为起义军新的闯王,不过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实力并不强,被孙传庭打得措手不及。
崇祯十一年,孙传庭联合洪承畴,两人一起对抗起义军并且击败李自成,将李自成打得仅仅剩下17人逃入深山老林之中,再也不敢出来,要是此时孙传庭继续追击李自成,将其一网打尽,也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事情了。
奈何当时清军已经越过长城,想要进入北京,崇祯一着急就把孙传庭和洪承畴都召回去对付清军,给了李自成喘息的机会,不过这个时候只要对付清军一切顺利,孙传庭还是可以继续收拾李自成的。
孙传庭被李自成战败
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在危急关头出现问题的,比如崇祯皇帝就总是这样,在危急关头将对付清军的将领袁崇焕凌迟处死,以至于无人可用,又在孙传庭战胜李自成的关键时刻,听信小人谗言,对孙传庭进行压制。
孙传庭这个人虽然军事能力非常出众,但是其为人也是比较正直固执的,根本见不得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也不愿意听信其他人错误的建议,因此得罪了很多当时官场上的重要人物,其中就包括杨嗣昌。
杨嗣昌以前和孙传庭一起工作的时候,因为政见不合就产生过矛盾,所以一直怀恨在心,如今孙传庭来到自己身边,刚好可以借机报复孙传庭,关键是崇祯的为人,大家太清楚不过了。
当崇祯要求孙传庭去辽东战场对抗清军的时候,孙传庭就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觉得李自成这群人要是不趁机铲除,以后一定会成为祸患的。原本这种建议在当时而言,应该是非常正确的。
可是崇祯在杨嗣昌的怂恿下,就觉得是孙传庭不听从自己的安排,有违抗圣旨的嫌疑,于是崇祯一生气,直接就把孙传庭罢官并且关入监狱囚禁起来,这一关,就一直关到1642年。
此时李自成早就抓住孙传庭不在的几年时间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拥有数十万甚至号称百万大军,早就不是从前那么容易对付的起义军了,眼看李自成做大做强,辽东地区的战争屡屡受挫,崇祯坐不住了,重新启用孙传庭,让他继续负责镇压李自成的起义军。
孙传庭去到陕西之后,仔细分析了一下此时的敌我形势,做出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以防守为主,进攻为辅来不断消耗起义军的实力,等到自己训练出来一匹新的精锐战士之后,李自成起义军也消耗差不多了,这时敌弱我强,就更加容易取得胜利了。
崇祯看着孙传庭似乎没有任何行动,就有些等不及,再三催促孙传庭出兵对抗李自成,孙传庭告诉崇祯说自己现在手上没有精锐,需要留时间好好训练方可,崇祯根本就不听孙传庭的说辞。
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崇祯觉得孙传庭还是违抗军令,就回复孙传庭“帝不听”,孙传庭无可奈何,只有在写下“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意思就是自己深知此战是一去不返的,但是自己不想又因为此事被崇祯关起来了。
孙传庭当时是悲哀的,但是他不得不去主动出击,可是此时的李自成,早已不是从前自己随意蹂躏的李自成了,起义军也早不是从前的规模,所以孙传庭此战,最终以失败告终,自己也战死沙场,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结语
《明史》对孙传庭的评价是“传庭死而明亡也”,足以见得后人对孙传庭的肯定,不过历史确实如此,在孙传庭死后,明朝对内的起义军没有可用之才,对外的清军也没有良将,当李自成闯入北京之后,崇祯只能自挂煤山,结束了自己荒唐而短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