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一生三次征辽,三次结果分别怎么样?

  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曾经倾举国之力三次征讨辽东的高丽,正是因为这三次征辽战争,导致大量士兵、农夫死于战争,中原缺乏劳动力,土地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引发隋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使得隋炀帝身死国亡。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这么偏执的征讨高丽呢?这三次征辽为什么又都失败了呢?

image.png

  隋朝时,高丽与隋朝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吐谷浑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因此,在隋朝的统治者看来,高丽、突厥、吐谷浑在隋朝的北方形成了一个弧形威胁圈。

  高丽早在魏晋之乱时,还乘机侵占了辽河以东的大片土地。而且高丽还和南方的陈朝保持着贸易和政治的来往,这一切都引起了隋朝统治者对高丽的高度戒备。

  开皇九年(589年),隋朝一举灭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当时的高丽王“闻陈亡,大惧,治谷修兵,为据守之策”。从高丽王的统治者对中国统一的反应可以看出,隋朝与高丽有着较深的隔阂。

image.png

  开皇十八年(598年),高丽王高元发兵进攻辽西,隋文帝接到奏报后,派他的儿子汉王杨凉和大将王世积率30万水陆大军分路进攻。结果陆路大军从山海关出发后,中途遇大雨,洪水泛滥,粮食断绝,瘟疫流行,只得无功而返。

  水路大军从东莱(今山东掖县)渡海直接经过高丽,但船队受到大风的袭击,大半沉没。历时三个月的征讨高丽的战争,毫无进展,只是高丽王慑于隋朝的声威,遣使谢罪,隋文帝顺水推舟,宣布班师回朝。

  这次征讨,撤回京师的部队只有出征时的非常之二,也就是说30万大军,死伤的就有25万左右,这是隋朝人无法忘掉的心头之痛。

  到隋炀帝即位后,隋朝与高丽的关系表面是友好的,但隋炀帝却积极备战,有三个明显的举动便能说明:一、调河北百余万士卒开凿永济渠,使大运河一直向北延伸到涿郡(今北京西南),以利于转运军需物资,并在涿郡建立临朔宫作为军事大本营;二、进行大规模征兵,以至“扫地为兵”;三、在山东设置机构养马,检验兵杖器械,凡提供兵器不合格者立斩。

  当时的大臣裴矩向隋炀帝上奏的一番话,说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想法,裴矩说:“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省,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豹之乡乎?”

  大业七年(611年)二月,隋炀帝向全国下达了讨伐高丽的总动员令:“总征天下兵,无问远近,会于涿。”出征的大军达到130万人,号称200万进攻高丽。

  大业八年(612年)正月初三正式出兵征辽,当时出征的军队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相连近千里,史学家说:兵威之盛,前所未有。

  隋炀帝认为,隋军之兵盛,征服高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甚至主观地认为,大军一到,必有纷纷投降的高丽兵,所以他下令:不得攻击和杀害投降的高丽兵将;任何部队都不能擅自行动,必须听从他的指挥。

  隋炀帝的这两条命令却直接导致了此次大军的失败,因为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前线指挥员应有灵活机动的决断,如果事事请示汇报,必将造成战场上的混乱。

  而不得攻击和杀害投降的高丽降将这一命令,更是造成了高丽军打不过隋军的时候,马上投降,而休整之后,又突然袭击隋军。甚至还有高丽大臣与大将诈降,如此反复,使得隋军在此次进攻高丽的过程中损兵折将,大败而还。唯一的收获是攻占了辽水西部城市武厉逻(今辽宁新民县东),并在那里设置了辽东郡和通定镇。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隋炀帝不顾已经爆发出来的社会危机,而是偏执地再次发布总动员征辽,他说:“高丽小虏,侮慢上国,我们移海拔山都可以成功,何况这小小的高丽!”

  隋炀帝吸取上次的教训,取消了前线指挥官必须向他请示汇报才能展开军事行动的命令。战事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但当隋军与高丽进行辽东城攻防战的时候,后方传来了负责督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造反的消息,传信的人还说很多的达官子弟也参加了造反的行列,这让隋炀帝非常恐慌,即下令全线撤兵平叛,第二次征辽不了了之。

  同年八月,隋炀帝平息了杨玄感的叛乱,此时国内的局势已经很乱了,隋炀帝理应集中精力安定国内局势,但近乎偏执狂的他又强行组织第三次征辽。

  大业十年(614年)二月,隋炀帝又下诏发兵第三次征辽。士兵们纷纷逃亡,隋炀帝就斩杀逃兵,但逃亡的现象无法禁止。隋军开到毕奢城(今辽宁金县),高丽举国来战,被隋军打败,隋军准备继续前行,此时的高丽也因连年征战,国内疲惫不堪,高丽王不得已向隋炀帝呈上了降表,隋炀帝总算是捞回了一点面子,于是下令撤军回国。

  八月二十五日,隋炀帝回到京师长安,告慰列祖列宗,宣告了征辽的胜利,并要求高丽王入朝接受召见。而高丽王根本就不理会隋炀帝所谓的“召见”。隋炀帝恼羞成怒,还要组织第四次征辽,但这也只不过是做做姿态了,因为国内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他已经没有可能再做出第四次的征辽之举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