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处士有何特点?他们在基层社会有和作用?
“士”是古时候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在历史上曾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作为“士、农、工、商”之首的“士”种类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隐士、高士、处士。三者之别,隐士强调“隐”,高士强调“不仕”,处士注重德行修养。隋唐处士作为有才德之人,对当时基层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古时候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隋唐之际,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贵族政治消亡在乡村基层社会中所留下来的真空,是由士绅来填充的。民间士绅的作用是在明清之际才开始显现的,但是在隋唐时期,隋唐处士在民间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他们在这个时期在基层社会中的作用渐渐明朗起来。
一、隋唐处士与地方事务
隋唐处士在地方上的社会作用表现得不是特别的明显,但就笔者所掌握的墓志资料,还很难对他们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做出较准确的评判。但是,隋唐处士生在官宦家庭,具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他们虽不在朝为官,却在乡闾之间为当时他们所在的地方发挥了自己的光热,在民间地方事务中逐渐活跃起来,个人地位也在乡闾之间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地方事务中,最适合隋唐处士发挥作用的平台便是教育。因为隋唐处士本身就是知识分子的集合体,他们本身具备文化知识,不在朝为官,便不会为当时的国事迁扰,这样便有大量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教书育人,赈灾济贫等这些公益性的事务。
隋唐处士本身具有的社会才能和技能,最主要的是对当时知识文化的掌握,在具备深厚的知识技能基础上,使他们技能得到发挥,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并且能够通过教化人的途径进行传播。他们的首选便是地方教育。隋唐处士,作为乡闾之间的“俊秀”,传播文化,发展地方教育成为他们每个人心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说隋唐处士有些从事教育是为了谋生的需要,那些兴办或助办各种类型的学校,就具有了很大的公益性质。
隋唐处士自己出资,兴建了各种学校,在乡闾间赢得了名誉和声望。在科举制的刺激下,一些本身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处士为了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将自己的精力就集中在了自己的子孙身上,希望他们能够一举成名,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这些有能力的处士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兴办各种规模的私学。通过自己的教义在乡闾间享有盛誉,
隋唐处士利用自己对知识文化占有的独特优势,对地方教育事业的独特关注,也使自己在乡闾间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这些处士在乡闾间寻找到了真正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领域,并且以此为切入点,逐步在社会的基层中形成了自己的在当时的文化主导地位,同时也获得了基层民众对他们的尊重和认可。
以上文中所提到的隋唐之际的处士,在基层乡闾间做出的努力,这些事务在当时是关系到当地百姓的切身利益以及日常起居生活的小事,本应属于当地地方政府的职责,被这些隋唐之际具有一定财力和物力的处士承担了。实际上,隋唐之际的处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分割和侵夺了政府的部分职责了,他们逐步在百姓心目中树立了德高望重的形象,赢得了他们所在乡闾之间的尊重和社会声望,并且在当时还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为了当时政府和百姓都重视的社会人物。
二、隋唐处士和地方教化
隋唐之际的处士志不在朝廷,而在乡闾之间,他们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的代表,笔者前文当中已经提到,在隋唐处士中有一部分是信仰儒家思想的,而且一般的处士在早年讳信仰儒家思想,那么这些人便是儒家思想最忠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他们生活在乡闾之间,与当时处士社会下层的社会老百姓能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学习,在无形当中就影响了周围生活民众的文化价值观乃至社会价值观。
实际上,在中国古时候社会当中,能够对社会下层老百姓起到影响作用的,不单单是高高在上的政府朝廷所做出的昭告天下的政府政令,而且也是生活在他们周围的那些有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的人。隋唐处士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他们周边的人群。唐人贾至认为:“四人之业,士最关于风化。”隋唐之际的处士作为隋唐时期士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本身就不追求官场的功名利禄,在社会教化功能上就显得尤为突出。
1.以身作则,德化百姓
学者的作用就是用道德手段影响身边的人们,从而形成一股势力去影响这个社会的风气。这不仅靠自身的言传身教,更加靠的是学者本身自身的修养。隋唐之际的处士作为隋唐之际下层知识分子的学者,以身作则,他们当中那些信仰儒家思想的处士们,或者是在隋唐之际的处士来说,用儒家的思想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并且影响周围的百姓,这是他们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要求。
隋唐信仰儒教的处士,对于本身的要求来说,是“不得志”的。隋唐处士出于对儒学信仰的追求,时刻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社会道德的模范,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准则,并将这种思想推广开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化自己周围的人群,提高基层百姓的道德水准。
隋唐处士,在社会基层中发挥教化作用,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逐步推广开来的过程。首先,隋唐之际的处士以身作则,修身养性,形成一个道德教化点。然后以此为中心,推广到家人和周围的人群,甚至是更远的区域。通过自己的实际能力对周围的人实行潜移默化的细微影响。当然,最具影响力的是儒家推行的“孝”,对父母推行孝道,也是基层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最能够感受到的,而且也是最能够在基层民众当中引起共鸣的。这些信仰儒家思想的处士,严格恪守儒家道德标准,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化教育着周围的人们。
2.推行礼教,移风易俗
隋唐处士在地方发挥教化的另一种表现是推行礼教,移风易俗。礼,在当时是种社会规范,社会基层的民众受礼教的规范,当时的礼教维护着当时社会的生活秩序。任爽先生《唐代礼制研究》中曾经说道:“唐人在推广教化、普及礼乐方面不仅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还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唐代,礼制对基层普通民众产生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唐代礼制的下移还处在较为原始的阶段。
对礼制的规范较为熟悉并能身体力行者,大部分仍然为官吏。但是,一些回归到基层中的处士,遵循着“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的原则,“以敦厚风俗,崇奖名教为己任”,利用自己的言行身教,影响并且改变着他们所在地的一些风俗和习惯。
譬如唐代处士宋感,他志在丘园,不在朝廷,在田野之间逍遥自在,从学问上来说,宋感是比较擅长诗书和礼教的,在自身的践行过程当中,他能够严格恪守礼教,所以在当时所在的乡闾之间被奉为楷模,称谓乡党学习的榜样。这样一来,处士宋感在无形当中就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周边的乡闾之间的人们,使人们得到当时礼教的教化,规范了当地的孝悌礼让,能够在基层对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一定的作用。
又如唐代处士杜钦,凭借自身的丰厚的财力,能够做到与当时的乡党分一杯羹,“泽润乡党”,给当时的乡党带来福利,同时也结交了很多的朋友。这样看来,处士杜钦,不仅在乡闾间以一己之力对乡党做出贡献,而且在结交好友过程中,能够以自身的教育与朋友交流,在一起程度上起到了传播教化的作用。
在这篇描写处士赵进诚的墓志里,处士赵进诚,是一位风雅豁达的文人,不以功名利禄为羁绊,在乡闾之间,结交朋友,和志同道合之士能够交流礼让谦和教化,不仅在家庭里教子以义方,而且凭借儒行之美,赒贫济乏,受到了乡闾之间的赞美,这是处士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对乡闾间有帮助的事情。
在这些事例中,这些隋唐处士因为生活在当时社会的基层当中,所以他们能够切身的体会到当时民众的疾苦,这些处士在思想上是很熟悉儒家礼制的,并且身体力行,主动推广。由于他们在乡闾间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平时的接人待物还是婚丧嫁娶,都按照当时的礼仪行事,给他们所在乡闾的老百姓做出了示范。
他们可以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着一方的风俗文化,在无形当中把周围的乡党人们纳入到了儒家的礼制体系。他们适应了当时隋唐之际礼制主簿下移的进程,在推广和普及礼制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实际上,隋唐处士在推行礼制,移风易俗中凭借自己对儒学占有的优势,逐步在当时的社会基层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影响力。
3.和睦邻里,解决纠纷
隋唐处士,生活在隋唐时期的基层社会当中,由于他们拥有较高的学识和良好的品行,所以在当时的基层民众中被奉为公平、正义的化身,主动赢得了当时基层老百姓的信任和尊敬。于是,在当时有些百姓把这些处士奉为平时行动的榜样。
当邻里发生纠纷时,他们甚至不会找当地的地方政府去裁决,而是通过他们尊敬和信任的这些处士来调节和仲裁。隋唐之际,司法诉讼本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而这些处士由于在当时的基层民众心中成为了楷模,从而获得了百姓的信任,所以百姓主动请求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纠纷。这些处士在民众心中慢慢地具有了一定的威望。隋唐之际的这些生活在下层社会基层中的处士们,正逐步成为除地方政府之外能够对当地百姓起到调节和解决问题的另外一种社会力量。
结论
综上所述,隋唐之际的处士随着隋唐之际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个群体在数量上的一定优势,逐步由唐代悬浮在社会上层的达官望族的子孙,下沉到当时社会的基层,并不断在当时的社会基层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填充着隋唐之际曾经由士族控制的地方社会,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